陕西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修改稿)
“十一五”时期,是陕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陕西的关键时期,也是陕西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并结合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陕西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回顾
“十五”时期是陕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省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教育事业成就显著,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
1.义务教育取得了新的进展。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两基”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义务教育在巩固成果的同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05年全省共有103个县(市、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7%。小学入学率达到99.20%;初中入学率达到97.95%,比“九五”末提高2.44个百分点;扫盲力度不断加大,平均每年扫除文盲15万人左右。“十五”期间“两基”复查共31个县(区)。累计已通过复查的县(区)达到41个。截至2005年底,共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区)7个。
2.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稳步发展,全省共有幼儿园2433所,在学人数49.3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56所(其中教育部门办29所,残联办27所),在学人数0.86万人;在普通小学附设特教班144个,在校学生0.15万人,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学生达3.05万人;全省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以上。
3.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2005年,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达到142.76万人,毛入学率达58.42%。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中639所,在学人数90.63万人,分别较“九五”末增加了60所和47.91万人,增幅达10.36%和112%。中等职业教育在调整中积极发展,2005年,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578所,其中共建成县级职教中心80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52.13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36.5%。在全省42个县实施了职业教育“一网两工程”(即建立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服务网络、实施教育强县富民工程和职教促进劳动力转移工程),共引进致富项目164个,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04.8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185.6万人次,已初步形成“米脂家政”、“蓝田厨师”等劳务输出品牌。
4.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新增本科院校7所,其中民办本科院校5所,居全国首位。新增高职学院31所,其中民办高职学院由5所增加到10所。到2005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72所,成人高校21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26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87.0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由24.77万人增加到66.69万人,增长了16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2.2%提高到2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进入到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十五”期间,全省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生466733人,已就业407062人,平均就业率达到87.22%,居全国前列。
5.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全省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3年左右。
(二)素质教育大力推行,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1.中小学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认真贯彻中央8号和16号文件精神,深化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在全省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了“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启动了26个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强并改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大力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学生社团的工作,增强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进一步规范了大中小学生的行为准则。
2.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从2001年秋季起在全省启动,到2005年秋季全省107个县全部进入课改。我省碑林区、眉县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校本研究制度建设基地,省上还确定了421所省级校本研究制度建设实验学校。注重改革考试平价形式,在宝鸡、咸阳、铜川、西安、渭南、杨凌6市区实施了中考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教育理念和方法得到进一步改进和更新。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基本达标,达标率分别达到98.09%和93.06%,较“九五”末分别增长了3.28和14.93个百分点,小学、初中专任教师中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明显提升,分别提高了42.14和14.91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比例显著提高,由“九五”末的59.07%提高到79.39%,增长了23.32个百分点。教师待遇逐步提高。
3.高校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入党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截至2005年底,党的关系隶属在省委教育工委的31所普通高校大学生党员比例达到13.11%,学生中申请入党人数和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分别占到57.74%和31.31.34%,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党员比例达到47.89%。2005年下半年在全省51所高校的5150个基层党组织、10.7万名党员中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学校的群众满意度普遍达到97%以上,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进强。
4.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基本建立,已评估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各4所。“十五”期间共创建名牌专业140个,高职高专国家级试点专业14个、省级试点专业97个,省级精品课程257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省级优秀教材70本、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省级教学名师50名,其中6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评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其中2个被评为国家级中心,各类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达到17个,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5项,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4位。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稳步推进,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
1.“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以及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明显。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三所大学“985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西北大学等六所院校“211工程”二期建设全面完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进行“211工程”建设,我省“211工程”建设高校达到8所。全省拥有研究培养单位49个,其中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22所,共有一级博士点93个,二级博士点456个,二级硕士点1200个,数量居全国第4名。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荣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耐高温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项目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打破了该奖项一等奖6年空缺的局面。以上述标志性成果为代表的一批高校重点学科达到了国内和世界一流水平。
2.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成绩显著。“十五”期间高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5000项,其中国家和省上重大科研任务3000项;科研经费大幅增长,达到10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了3倍;取得授权专利479项。高校科研体制创新取得突破,“两个结合”(高校与科研院所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开发区、企业结合)稳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高校科技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创办科技型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1.2万人,实现总收入30多亿元。
3.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加强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投入显著增长,建设了一批有陕西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人文社科类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硕士点320个。在西安交大、陕西师大、西北大学等12所高校批准立项建设19个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四)教育经费投入显著增加,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1.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基本形成,教育经费投入有了体制保障,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全省教育经费总支出从2000年的72.12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179.82亿元,增长了149.33%。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40.25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90.53亿元,增长了124.91%。
2.积极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国家安排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十五”期间共争取到国家专款18.2亿元。共维修、改造和新建校舍636万平方米,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贫困地区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2005年全省小学校数为20711所,比“九五”末减少了12625所;全省普通中学校数为2727所,比“九五”末增加了128所,校均规模从“九五”末的887人提高到1117人,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
3.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率达58%,加快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4.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40余所高校进行了新校区建设,新建教学行政用房324.14万平方米,新建大学生公寓229.38万平方米,新建师生食堂面积38.32万平方米,高校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五)教育改革扎实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1.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体制改革。“以县为主”的管理新体制初步确立。以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县级职教中心和实行省、市两级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为重点,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打破了“九五”以前以中央部委属为主的管理格局,基本形成了以省为主,中、省、市共管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2.各级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全省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含教育机构)4447所,在校生人数超过100万人。民办普通高校学校15所,民办高职学院10所;新增民办本科院校5所,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26所,在校生达到22.4万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总规模、万人以上学校数、民办本科院校数、学校占地面积、馆藏图书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3.教育的双边和多边交流与合作向高层次拓展,几十所高校与欧美、亚洲30余个国家及台港澳地区的高校签订校际交流协议。全省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达5000人次。外国留学生人数比“九五”期间翻一番,一直稳定在2000人以上。来华留学生层次进一步提高,学位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全省各类学校聘请外籍专家、外籍教师3600人次。全省共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1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0个,自费留学中介机构10个。
二、“十一五”时期陕西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五”时期,我省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05年底,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670多亿元,人均近1万元,按现行汇价折合1200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量变。按照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我省开始进入人均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快速发展时期。“十五”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全省今后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了坚实的条件。“十一五”时期,随着国家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部署的深入推进,陕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经济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陕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必将有力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陕西教育事业发展既有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陕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在“十一五”时期发挥我省科教优势,增强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尽快提高全省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课题。迫切需要教育战线的广大工作者深入思考、创新观念,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真正落实。二是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消费结构和教育观念的变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向着高层次、高质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独生子女在学人口中所占比重稳步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上升,从而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形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普遍愿望。今后五年,我省小学与中学学龄人口将逐年下降。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持续增加到2008年开始下降。学龄人口的变化,对教育的直接需求将产生显著的影响。三是现阶段我省教育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与全面实现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尚有距离。我省发球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水平。城乡、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质量不能充分满足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十分繁重;资助贫困生、招生、收费、就业、校园安全等许多方面的工作侑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深化改革,下决心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性、机制性方面存在的障碍,逐步化解矛盾和问题。四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趋势要求我们加大教育创新的力度。按照WTO规则,“十一五”期间,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将会在更大范围以更深层次进入我国,与我国教育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国外资本也将以更大的规模进入我省市场寻求商机,与我省企业、人才开展合作与竞争。这要求我省教育不权要面对国外的教育,还要面对国外的资本市场,在培养适应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创新人才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
总之,面对“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与困难并存、机遇和挑战同在的局面,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统一认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奋发工作,努力使陕西教育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教育工作全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普及、发展、提高”的方针,坚持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要求,坚持教育与陕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教育的服务功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思想与战略重点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育人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学生规模上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一半以上。招生规模重点向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倾斜,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予支持。
——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结构,调整高职院校发展布局,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注重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认真实施高职教育的“一二三行动战略”,即创办一个为职前、职中和职后的各类人员设计不同年龄、层次的混合学生教育和技能培训中心;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启动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及不同专业人才的跨专业流动再培训工程。形成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高等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格局。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不断深化“两个结合”,大力培养创新性建设人才。
——积极发展民办教育。以民办高职和中职教育为重点,着力提高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全国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政府对教育事业统筹协调力度,加强机制、制度创新、积极调整教育体系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维护教育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在保持教育系统基本稳定的前提条件下,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通过教育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系统的稳定。要治理学校周边的环境,切实加强校园安全工作。要进一步落实维护稳定与安全的工作责任制,建立与健全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争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努力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
1.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全省实现“普九”,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和质量。做好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到2010年,全省建成20个教育强县和500个教育强乡镇。
2.幼儿教育入园率有明显提高,幼儿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
3.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三类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85%以上。努力普及残疾适龄人口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4.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150万人左右,毛入率达85%左右。关中地区及陕南陕北有条件的城镇在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同时,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5.高等教育稳步发展,保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12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30%左右,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83万人左右,其中高职院校在校生占65%,在学研究生8.4万人左右,其中博士生达到1.2万人左右。
6.努力提高高等学校自主全新与服务能力。力争使我省若干所高等学校在全国和世界高等学校中的影响力有明显上升,一些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高校教育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高校科研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在高校培养造就和集聚一支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力争出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7.依法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创建一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民办学校。继续保持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到2010年,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占全省中职学校在校生的25%,民办高校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20%。
8.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社区教育,使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特别是初中和高中后职业技术培训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较大的发展。
通过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具有陕西特色的“体系完善、质量较高、结构合理、发展均衡”教育体系。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发展趋向协调均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四、重点工作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坚持德育为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切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更新观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大、中、小学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
3.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学校考试、评价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考试评价体系。
4.改进和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在打赢“两基”攻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1.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第三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第三期),“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2.在国家扶贫开发县逐步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继续支持已“普九”地区的农村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现“双高”普九,努力推动城乡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3.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促进区域内特别是县(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
4.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做好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
5.采取综合措施,切实降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力争到2010年,全省小学和初中辍学率均降到0.1%和1%左右。
(三)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力度。
——采取强有力措施,力争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每年以不低于10%的速度增长,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数每年不低于5%的速度增长。
——以服务为宗旨,实施四大工程。即“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四项改革。即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路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实施四个计划,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建设。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扩大各级职业教育规模,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高职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专业结构,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培养适用的高技能人才。
——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和领导。建立、完善各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紧紧围绕陕西三大支柱型产业和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涉农产业,充分发挥西安、杨凌、闫良、宝鸡等高新区优势,兼顾两端统筹考虑,开发和完善一批高职教育的专业类群。
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继续做好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支持5-6所高水平示范性学院建设;重点建设2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建设150门左右优秀专业核心课程,60种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研制推广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促进高职院校间的对口交流,促进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2.着力提高高等教育教育质量。
——把握好发展节奏,切实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推进高等学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牢固确立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加强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精品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鼓励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调整优化研究生学习年限。
——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结构,大力培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各方面发展的急需人才。
3.认真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完善并进一步落实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组织实施到基层就业或服务的专项计划,大力开拓就业空间,采取有力措施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继续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使网上招聘成为主要的就业服务形式,尽快实现与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
(四)不断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陕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1.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2.根据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和重大科技攻关的需要,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国家举办研究生院的基础上,试办若干所省级研究生院。
3.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大力推动高校科学技术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机制。努力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良性机制,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工程化能力建设。
4.积极推进“两个结合”。努力实现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的结合,实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陕西企业、开发区的结合。鼓励高等学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科技攻关、提供智力服务。
5.积极发挥涉农院校的科技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继续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高科技的研发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依托,努力实现“校企校村”结合,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五)以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初步构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提高举办教师教育院校的层次和水平,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力争“十一五”期间义务教育阶段高学历教师比例明显提高,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教师达到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水平基本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普通高校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按照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和高职高专的不同类型,分别达到80%、60%、40%、30%以上。
2.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学术风气,加强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新人的扶持培养,采取有力措施,造就和集聚一支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
3.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和完善全员聘任制度,不断改进教职工考核评价机制和内部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全省教育系统人才交流体系。
4.大力加强教师和学校干部管理队伍培训工作,认真搞好各类培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
5.加快推进中小学以教师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采取倾斜政策,缓解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合格教师短缺现象。
6.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为职业院校招聘人才提供服务,指导和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学校也可以吸引企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兼课,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深化职业院校教职工分配制度改革,把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以及个人工作绩效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六)认真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推进教育公平
1.按照构建和谐陕西的要求,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下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经费投入与资源配置上,向农村学校倾斜,确保农村教育投入落实。
2.进一步完善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资助工作力度,确保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007年基本落实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的资助政策。同时,关注并处理好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就学问题。
——继续大力推进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建立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完善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
——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完善高校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政策和措施。
——通过利用扶贫资金,筹设贫困生资助专项经费,吸纳用人单位、社会各界资金建立职业学校贫困生资助基金等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使绝大多数职业学校在校生不因为贫困而辍学。
3.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科学规划,落实有关政策,进一步解决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4.切实加强校园完全工作,为青少年创造健康发展的环境。
5.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切实治理教育乱收费,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
(七)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和国内的合作与交流。
1.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积极开拓民间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上高水平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
2.加大工作力度,制度措施,鼓励和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各种形式来陕服务。
3.继续加强出国留学选派工作,增加出国留学专项资金投入,设立地方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出国研修项目,认真执行“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进一步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督。
4.贯彻《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办学。
5.逐年扩大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提高来华留学生层次。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6.积极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鼓励有条件的教育机构开展境外办学试点。大力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大政府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统筹力度
各级政府要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来抓,进一步强化对教育的规划、指导与协调职能,做到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优先谋划教育发展,在财政分配时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在资源配置中优先满足教育需求。当前,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对于教育投入情况和发展情况,各级政府要向同级人大专题报告,以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加强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要抓紧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和县级党政领导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形成表彰奖励机制。要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依法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1.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责任,依法加大教育投入。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按决算平均每年增加0.5—1个百分点,确保“三个增长”,力争到2007年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
2.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体制,坚持政府对教育特别是基础建设投入主渠道地位,新增财力应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具体责任,按新机制落实各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办学经费的到位与使用情况。
3.拓展筹集渠道,扩大教育经费总量。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捐助教育。对“三资”企业按照国民待遇征收教育费附加。扩大彩票公益金收益用于教育的份额。
4.完善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坚持适当、合理的收费制度。
5.进一步规范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规范学校收费行为。落实责任,杜绝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和学校收入。
(三)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1.继续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2.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力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师教育和培训的应用。
3.着力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动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4.加强高校科研信息化平台和各类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高校的信息资源共享制度。
(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提升依法治教水平
1.坚持依法治教,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学位条例》等有关教育方面法律法规。
2.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水平。
3.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强化教育执法,逐步建立对教育实施状况的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强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能够切实履行教育督导职责的督导机构和专业化督学队伍。
4.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务公开,加强教育决策研究,促进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五)切实中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1.按照德才兼备和“四化”方针,认真选配好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驾驭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能力。继续坚持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决策程序,形成合力。
2.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高校党建工作活力。抓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为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继续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3.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想与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拓展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六)规范管理,从严治校,从严治教,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为建设
1.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做好卫生和消防安全工作。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做好防险救灾应急预案。
2.标本兼治,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办学行为。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一费制”,继续实行和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继续稳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规范收费行为,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乱收费。
——进一步加强对风格学院、独立学院、异地办学和专升本等办学行为的规范和管理。
3.构建高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兼政建设和行风建设。
——建立、健全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质体系。
——加大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健全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监控制度,切实加强对学校收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后勤等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七)维护教育稳定
1.制定维护教育稳定的办法。
2.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3.开展文明安全校园建设。
4.建立有效的教育风险回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