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高教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新工科”来袭,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如何实现超常规发展?
编辑:      发表时间:[2017-04-12]       阅读:

链接:

 “新工科”自2月在复旦大学达成“复旦共识”以来,目前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工作状态。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举行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在该会研讨的基础上公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一方面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提出新工科建设目标: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光明日报》,2017-04-11)

 2015年9月,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广东省教育厅、东莞市人民政府与东莞理工学院签署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共建协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提升东莞理工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和服务能力,成为推动全省尤其是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初,广东省委以1号文件的形式,再一次明确工作部署。作为首批建设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坚定“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信心决心,主动担当“支撑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致力于“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

 战略谋划:走不一样的路,实现超常规发展

在谋划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思路过程中,我们反复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政府和市场对学校新一轮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第二,学校的学科建设要实现什么样的进位;第三,在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建设中,学校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经过深入研讨,我们提出,围绕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关键任务,以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为主攻方向,打造智能制造领域新型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带动工科为主的学科专业水平、创新服务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形成广东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智力支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推动整体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将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成为理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学校整体推进“三大工程”,包括智能制造领域新型学科专业群建设工程、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工程、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优先实施市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引育并重的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以我为主的国际化的“三项战略”;着力增强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发展服务“三方面供给”;系统部署人才培养体系、科研体制改革机制、人事管理制度、内部治理体系“四方面改革”;加快推进特色化、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所谓跨越式发展并不是违背规律的发展,而是要加强科学设计、加大前进步幅、加快工作节奏的发展。既要遵循规律,也要敢于在新的语境下创造规律。

实践探索:增量改革、人才引育、科教融合与创新服务

在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实践过程中,东莞理工学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和培育

学校将省市提供的增量资金,主要用于快速提升学科综合实力,把高层次人才培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开展。学校建立快速决策机制、出台系列制度保障文件、优化工作流程、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服务中心,全力实现人才引育目标。

除了把校外人才引进来,我们对现有人才也给予充分的重视,鼓励具备条件的校内人员“起跳”,竞争高层次人才特聘岗位;对校内新一轮岗位设置与人员聘任、绩效评价与工资分配等进行改革,强化其正向激励效应。

为了更快地促成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和培育,学校还组建了科技创新研究院。这是一个新型科技研发机构,也是一个人才特区,还是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的枢纽,集聚了跟各个专业镇街、园区、行业企业和境内外高校合作的优势资源。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截至2016年底,我们围绕7个重点学科方向引进将近60位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5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长江学者”和3位“千人计划”学者。

2.重点学科方向凝练和平台项目建设

东莞理工学院从建校以来一直坚持工科为主、应用为本的发展方向,但是过去在学科建设这部分基础比较薄弱,意识不强,能力短缺。在新一轮学科建设中,我们提出了“需求导向、人才优先、项目引领、平台支撑、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基本思路。在谋划阶段,我们打破传统学科建设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坚持按照国家战略和区域布局,突出产业需求导向,重点瞄准智能制造领域凝练特色优势学科方向,谋划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行业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在此基础上,由高层次人才牵头组建团队,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技术攻关项目计划,开展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积累提升,形成造福社会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究成果。

学校首期策划启动了包括“东莞理工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在内的11个重点项目,进行科技创新与学科交叉平台建设,有的已经正式签约并投入建设,有的项目已经将团队组建完成。

与此同时,我们还引导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学科主动融合移动互联网、工程技术、文化创意、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发展,加快布局优化和转型发展,提升学科专业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需求的吻合度,增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3.科技产业创新服务

省市党委政府和产业行业对高校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工作有迫切需求和高度期待。我们出台了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系列文件,激发教职工科技创新的动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比如学校鼓励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教师在岗离岗创业;全面展开“科技创新服务东莞”专项行动。截至2016年底,学校已经派出18位博士到市直部门挂职局长助理,到各个高新区、专业镇挂职主任助理、镇长助理。2016年7月,学校把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做大,制定项目遴选、经费资助、绩效考核办法,首批派出19支小分队、8位专员,深入高新园区、专业镇和企业开展为期两年的科技产业创新服务。

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感受到,科教融合、创新育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与产业领军型跨国企业、本土骨干企业展开合作,创建特色产业学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016年,学校7个理工科专业在广东等9个省一本批次招生,招生效果非常好。同时,学校扩大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规模,招生106人。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比如教职工的认识与行动不同程度存在落差;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与培育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学科交叉融合与方向凝练不够深入到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力不足;服务产业行业创新发展的成效还不明显等。

通过东莞理工学院正在开展和准备开展的工作,得到一些启示,希望与广大同行分享。

第一,大学“双一流”建设,应重在整合政府、高校与市场多元价值,构建共同话语体系。而对大学内部而言,适切性的价值引领与策略设计同样至关重要。

 第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对应的是知识、技术、人才这三项需求,最终要使学科专业实力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第三,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迎来了大战略机遇期,国内高等教育秩序也正在进入深度调整重构期。东莞理工学院处在产业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我们将紧抓机遇,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守正出新、登高致远,朝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目标奋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