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高教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张杰:大学治理的核心 ——上海交通大学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
编辑:      发表时间:[2015-07-17]       阅读:

摘 要: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大力推动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坚持道路自信,勇于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实践“以人为本”的大学治理之道,推动建设四大创新体系,激励师生创新,实现三大模式转变以建立持久有效的“制度激励”体系,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治理之路。

关键词:大学治理;以人为本;模式转变;制度激励

一、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方位与改革

(一)改革与创新是上海交通大学与生俱来的特质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两所大学之一,成立于甲午战败的第二年。“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盛公宣怀将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交大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那一时刻开始,上海交通大学注定是一所具有革新精神和责任担当的大学。20世纪前30年,唐文治老校长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之理念,首创工科,初开管科,率先开设工程管理学科,成就“东方MIT”之美誉。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上海交通大学走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率先做出改革,首派教授代表团访美,首受海外巨额捐赠,率先探索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了学校持续发展的活力与激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首建新校区,为探索国际一流的办学创造了条件;与欧盟共创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成就了今日亚洲第一商学院。1996年,值百年校庆之际,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在国内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美国名校密西根大学创立交大密西根学院,历经9年创业,交大密西根学院已经成为国际合作办学的典范。与此同时,致远学院、巴黎高科学院、文创学院的成立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过去到现在,改革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

(二)改革与试点: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2006年学校启动了一系列的综合改革,抓住内部和外部机遇,快速提升师资水平,以制度激励的方式完成大学治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是师资水平,二是人才培养。

1. 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师资水平决定了一所大学的高度。围绕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2006年学校启动了全员合同聘用制,2007年学校启动了人才监察体系,并开始对聘雇体系进行改革,当从海外引进的人才达到了一定体量的时候,学校开始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分类发展改革。2012年新师资和老师资的双轨制开始进行设计和融合,2014年构建了学术荣誉体系Tenure制,2015年进行双轨并轨,包括新师资和老师资的薪酬体系,预期2018年最终完成并轨。师资人事制度改革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引育并举,然后是对现有教师的分类发展改革以及并轨运行。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流的学生。人才培养永远是大学最重要的使命。2006年,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海交通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密西根大学共建了密西根学院,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和法国巴黎高科共同建设联合学院,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2008年学校启动了教育教学理念的大讨论,最后达成了的共识就是知识传授型的教育模式没有办法满足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此,学校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就是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2008年开始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计划的试点,即成立了致远学院,2014年获得国家教育成果一等奖。2009年学校启动了卓越人才的培养计划,在卓越工程师、医师、法学、农林等方向率先做出尝试。2010年学校启动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的改革得到了国家的认可。2014年学校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向全校开放,启动了致远荣誉计划,发掘和培养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上海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分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然后形成自己的理念,试点自己的理念,推广自己的理念。

(三)科研体制改革:打造一流的创新平台

中国的大学在现阶段最重要的使命是要成为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一流的创新平台十分重要。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最主要的挑战是科学研究有一些异化。表现为科学研究就是为了发表论文,发表论文还给予现金奖励,这会影响很多学生未来科研的价值观,所以2006年学校取消了发表论文的现金奖励。2007年学校开始对课题研究进行中长期的国际评估,每年的年度考核在2007年取消,开始进入6年一个周期的国际评估。这两个措施加在一起,彻底改变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价值导向。2008年开始,我们意识到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出了问题。以前,引来一个科研大牛就建一个学科,后来发现学科建设到了该做减法的时候了,做减法比做加法难得多,学校从原来的60多个学科减到了50个左右。2008年还对科学研究的本质进行了强化,通过设立一个专门的基金强调问题导向的研究。2009年到2014年开始组建专职科研队伍,目前正在推进的是科研的深度国际合作和学科的自主调整。

(四)内部治理改革:形成一流的文化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文化建设。学校认为大学要想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最重要的是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创新,思想文化创新的作用最根本的是自己要有一个一流的文化。2005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合作探索综合性大学下的医学院发展新模式,2007年开始启动了大学规范化管理,2009年开始启动目标管理,2012年开始启动绩效管理。2007年学校同时启动了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是凝聚大家共识、把学校的发展规划变成每个人的发展愿景的过程。2008年学校加强了学术委员会的职能,2013年启动了对校务机关的调整和改革,希望在大学里面逐渐变成一个扁平化的管理机构。同时2014年开始对一些院系进行综合预算管理,经费直接下发到院系,机关部处服务的对象自动就会和院系紧密地绑在一起,目前学校正在推进的是可持续的财务保障机制和资产调配机制。

(五)制度激励:构筑卓越的四大创新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动机,所以学校主要是要构筑四大卓越的创新体系,分别是卓越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卓越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卓越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和卓越的社会服务支撑体系。一个大学是不是一流关键在于这四个体系是不是卓越。学校发展的最根本是制度激励。推进制度激励最关键的目的是希望学校的发展逐渐从外部资源的驱动变成一种内生动力的驱动。上海交通大学在过去的9年里最重要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发展模式、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方面的改革。发展模式方面,我们希望把上海交通大学从原来行政主导的发展变成学术主导的发展,管理模式方面希望从原来的校办院变成院办校,激励机制从原来的学校要发展变成每个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的发展。

二、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改革的初步成效

1. 学科建设。在过去的十年里上海交通大学各项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全世界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工科从2007年的100位左右上升到了前30强,理科从原来的全球300位左右进入到了150强,生命医学进入了200强,特别让我们感到振奋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文科也发展起来了,之前排在全球700位以后,现在已经是全球300强,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了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在2015年4月29日QS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的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有7个学科进入了世界50强。

2. 师资队伍。在过去的8年,有关师资的各项指标有了质的飞跃,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才聚集度大幅度提升。作为一所大学,大师是最重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安东尼·莱格特教授等给学校的本科生上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创新的活力。而一批在理科、工科、生命医学、文科等领域全职到岗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有效地支撑起了学校日常高水平的教学。其中近几年文科和社会科学引进了不少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交大文科和社会科学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学校大规模引进世界一流大学教授的同时,本校教授创新的激情也被激发起来了。令人自豪的是,许多上海交大本土的教授,现在已经成长为一流教授。

3.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面是一个比较难做定量化表征的系统,要是用招生的分数线来做比较的话,200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理科招生总体排位在第五或者第六,而现在学校已经在22个省市当中排在第三,还在另外4个省市并列第三。文科招生近几年也有了不错的成绩,学校在17个省市进入了第三、四五名,这说明文科也获得了社会上更多人的认可。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优秀博士论文数量稳步上升。最令人惊喜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化步伐在进一步加快。2006年学校制定了一个目标,到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海外访学的本科学生百分比要达到50%,现在已经达到了38%。我们认为对于中国未来的人才需要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全球化的视野,而全球化的视野和多元文化的理解一定要让中国学生和外国的学生吃住在一起,通过文化的碰撞进一步加深相互之间的认知。在学校大规模向海外输送交流学生的同时,校园里面海外的留学生也大幅度增加。现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里的留学生已经达到了5000人,这两个数字叠加在一起,体现了目前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绩和努力。

4. 科学研究。学校将自然科学基金看做大学创新活力的一个指数。通过一系列的调控,连续多年在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上排名全国第一。虽然每个基金项目都只有三十几万或者四十几万,但总的基金项目经费已经达到了6个亿,即每年有上千位教师可以通过申请自然科学基金获得支持,这也体现了学校教师在全国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尽管上海交通大学停止了对于论文的现金奖励,但好论文的数量仍在快速增加。2014年学校3个协同创新中心获得了国家的认证,体现了上海交通大学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以后上海交通大学又一次走到了国内高等教育的前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也已经获得了立项,国际联合实验室也获得了教育部的认可。

上海交通大学经过这些年的改革,科研品位得到提升。季向东教授团队二十几个人为探测暗物质,在四川的锦屏山2500米深的地下实验室里已经测量了4年多的时间。面对艰苦的环境,甚至可能会面临一无所获的局面,他们不畏艰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正为解开目前为止人类最大的谜团而努力。中华民族未来生存最重要的是淡水资源,但目前我国大型水体污染情况非常严重,十几年前国务院要求国家的几个主要的研究单位治理几个主要的水体。13年前,上海交通大学开始投入对洱海的治理,经过了13年的努力,把洱海从五类水变成了清澈见底的二类水。在南海,国家唯一的一个可以在三千米水深的地方进行钻井的平台就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导建设的钻井平台,这也是国家南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体现了交大人服务于国家的责任与担当。未来的人类健康注定会变成个性化医疗,目前美国的个性化医疗方案已投入使用,但因为成本太高,中国不能完全借鉴其经验。个性化医疗最根本的就是创造新的药物筛选办法,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的附属医院一组创新药物已经开始进入临床试验,他们将工程学的控制理论与生物医药的实验手段相结合,引入正反馈回路,革命性地改变了复合药物筛选过程,大幅度地提高了筛选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为实现个性化精准医疗打下了基础。

5.社会声誉。在全体上海交大人一系列的努力下,上海交通大学的社会声誉也有了快速上升。在ARWU排名中,2004年上海交大在全球排在第461位,现在已和清华北大一样,成为了中国在2014年进入全球大学排名前150位的3所大学之一。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外国的总统、首相相继来到交通大学访问并发表演讲。上海交通大学的改革同样也引起了国际的关注,《Nature》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关于上海交通大学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文章是目前发表的唯一一篇关于中国大学改革的文章。

三、加速再出发——综合改革

为早日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2014年经过几次讨论,学校决定在现有基础上再次加速出发,启动综合改革。上海交通大学的改革方案在2014年年底获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成为继北大和清华以后国内通过综合改革方案的第三所高校。

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是为了解决学校目前的问题,包括创新人才成长、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支撑四个方面。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最核心的就是把瓶颈性的困难解决掉。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希望能够探索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之路,将资源激励改革为制度激励,将资源驱动转变为内生驱动,并在自主办学的同时,接受社会监督。

面向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上海交通大学又提出了50项改革任务,同时也向国家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提出了51条政策诉求,其中36条得到了同意。综合改革主要是“1+3+1+1”,即通过人才培养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科研体制的改革,加上国际化办学的改革和资源配置模式的改革,快速建立起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相信综合改革的实施会带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建立起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探索出一条以部市协同为支撑的高校自主发展道路。

四、2020年的上海交通大学

2020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将会建成四大卓越的创新体系。那时的学校,必将人才辈出,一大批校友成为国内与国际的业界领军人才,博士毕业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师资的重要来源;大师汇聚,各学科均有学术大师领衔,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各自的领域成为世界一流的学者,实现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双向流动;学术卓越,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声誉卓著,跻身全球三大排名的100强,3~5个主干学科跻身世界20强,学校成为世界各国留学生的主要选择地;制度规范,形成高效有序、规范自律的管理机制,形成多元参与、与社会有机互动、符合中国国情的办学机制;文化先进,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思想库和文化策源地之一;贡献突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对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贡献;影响深远,作为大学精神的坚守者,秉持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对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交大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大学道路,成为一所学术自信、贡献卓著、文化先进的世界一流大学。

五、上海交通大学的精神文化核心

上海交通大学最根本的是从1896年开始就有非常好的文化传承,这些一直是上海交大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创始人盛宣怀提出的求实学、务实业,其精神内核是追求真理;20世纪30年代的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实质是创新精神;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内核是感恩和责任;超越自我、勇创一流倡导的是激情与梦想。说到底,最根本的还是上海交通大学校名所携带的文化,就是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第一本哲学著作《易经》里面讲到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文化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创新基因。

作者简介:张 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 200240

原文刊载《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7期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