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高教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三)搭建有利于自主探究的科研训练平台
编辑:      发表时间:[2015-03-05]       阅读:

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助催“冒尖”

在李政道博士倡导下,复旦大学实施“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坚持“让每一个对学术有兴趣的学生都具备探究学习能力”的育才观,以学术研究助力人才成长,建立起多层次、全覆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完善“一切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学术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建立每月一次的学术项目工作周制度。学生可在任一工作周申报课题、参加中期汇报、申请结题,保证有足够的机会按照学术规范修改开题报告、改进或调整研究计划并细致打磨论文。建立网上工作平台。所有课题均在网上公开申报书及专家评审意见,学生可随时查询。评审意见多是对学生报告的质疑及改进建议,给予初涉学术研究的本科生最严谨的指导和规训。建立师生共同体。导师与学生共同参加课题的立项、中期汇报和结题答辩,接受专家质询,并由导师对项目和学生课题工作进行点评。建立自由申请和退出机制。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能力,可在适当时间申请加入培养体系中的任意模块。宽容“失败”,鼓励“试错”,学生即使没有最终完成课题,仍可从过程中获得探究精神的熏陶。建立引导成才的激励机制。在全校最高等级的校长奖、自立奖、学术之星奖的推荐评审中,均将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引导学生树立以探究性学习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成才观”。

多层次、全方位、全覆盖。将少数院系有效实行的“小班化”“研讨型”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既有针对新生的基础研究学术型项目,也有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应用型项目;既有暑期开展的入门式课题,也有为期一年以上的深入研究课题;不仅理工科的学生从科研训练中受益,文科学生也能通过经典文献的收集、整理、研读和思考获得探究精神的熏陶,做到研究课题多层次、研究类型全方位、学生人群全覆盖。

改革成效:“计划”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探究热情,众多独立课题在频繁而深入的生师互动中孕育并诞生,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学术前沿领域崭露头角。已支持约3000 项课题立项,超过3500 名本科生参与。据统计,参加计划的学生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约200 篇(第一作者115 篇)。郭泽宇同学因解决了计算几何领域十余年未决的重要猜想,李政道博士专门向其致信祝贺。

东南大学:自主学习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全过程

针对本科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足、探索意识激发不够、自主探究学习空间偏小、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东南大学整合优势学术资源,建立面向全体本科生的科研训练体系,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搭建自主研学的舞台。

确立面向全体本科生、贯穿全过程的自主研学工作原则。突破长期以来科研训练只面向少数优秀本科生的观念制约,确立“面向全体本科生、贯穿学习全过程”“及早引导,循序渐进”“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课内课外融合,师生深层互动”“政策制度应与活动载体相契合”等五项实施原则。

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全参与的自主研学训练体系。每年组织约3000 项国家、省、校、院系四级自主立项科研训练在研项目,70 多种各级各类学科竞赛,100 多项教师科研面向本科生招标项目,150 多场研学前沿讲座,300 多门研学引导课程,为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发展取向的本科生提供丰富的研学途径。

创建有利于自主研学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保障机制。从必修学分要求、过程规范引导、评价政策激励、组织条件支撑、文化环境濡染出发,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与学分赋予办法,实行严谨的全程管理与跟踪服务,采取鲜明的精神激励与文化引导,保证学生既达到研学训练基本要求,又能发挥兴趣特长。

改革成效:学生研学热情持续增长,自主立项从每年300多项发展稳定在1600 项左右,参加人数从2000 多人次增至近15000 人次,实现了本科生自主研学全覆盖,有效破解了本科生中大规模开展自主研学训练的难题,赢得师生广泛认同。调查显示,95%的学生喜欢自主研学的挑战性,97.3%的学生对指导教师满意,绝大多数同学反馈在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基本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自主研学实践让自己更想学、更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