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大学:把论文写到天山南北
新疆是农业大区,其地理位置特殊,地缘政治复杂。培养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下得去、能力强的美丽乡村建设者,对于新疆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疆农业大学以“屯垦戍边办大学,稳疆兴疆育人才”为办学宗旨,将广阔农村作为实践育人的大课堂,形成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一条主线。将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作为主线,把树立服务三农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年级以校内政治理论课和军事训练为主,奠定学生政治理论基础;二年级以校外支农劳动为主,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三年级以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支教为主,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价值观念和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民族观;四年级以专业实习为主,培养学生务农的职业价值观。
采取七种渠道。坚持支农劳动,帮助学生收获学农、爱农、务农价值观念;坚持实习支教,帮助学生收获民族团结价值观念;坚持暑期社会实践,每年约有4000 名学生进入农村,了解农情,传播科学种田知识;坚持基地实践,约有6000 人次到校外实习基地巩固生产和管理技术,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坚持主动参与生产任务,承担动物疫病防治、土地普查等,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坚持参与科研训练,每年约有1000 名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创新能力;坚持参加科技服务活动,提高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完善制度体系。成立实践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实践教学专项工作小组,统筹相关工作。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33 学分,在培养方案中将“支农劳动”“社会实践”“军事训练”等课程设为必修课。针对民族学生特点,增加20%的实践教学学时,为汉语言学生开设维吾尔语口语课程,以满足校外实践活动需要。
改革成效:近2/3 的毕业生回到基层县乡建功立业。一些毕业生成为当地棉花种植、设施农业、兽医、养殖等产业的能手和技术骨干。一大批农大学子将青春书写在天山南北的农村乡镇场,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三田三早”实践育人模式
华中农大构建农学专业“三田”实习(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动物科学等专业的“三场”实习(繁殖场、饲料场、养殖场)、水产养殖等专业的“三池”实习(孵化池、精养鱼池、亲鱼池)和园艺专业的“三园”实习(露天园区、温室园区、示范园区)制度,与“三早”(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科研训练相结合,构成富有特色的“三田三早”实践育人模式:通过在“种三田”基础上的全过程农业生产周期实践实习和“三早”科研训练,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构建“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三层次的实践创新训练体系。强化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和关键实习环节建设,建成《作物学基础实习》等16门精品实践课程,组织动物医学、果树修剪等13个专业实践技能竞赛。开设校企联合课程、创新性实践课程、科研案例课程等综合性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以科技创新项目为纽带,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搭建“校内基地-科研平台-校外基地”三结合的实践平台。升级改造,投入近5000万元,对2000余亩校内基地和作物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等实践教学中心加强建设。科教融合,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作物遗传改良、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组织实验室实验班、科研团队开放周等特色活动。校地协同,与湖北省所有地(市、州)政府、地方农科院、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业产业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设优质实习基地。
建设“教、学、管”三维度的保障体系。教师方面,建立工作量认定、成果奖励等激励制度,将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实践和指导学生实习列入考核条件。学生方面,从学分认定、推优保研等方面建立系列激励保障制度。管理方面,坚持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各类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设立科研导师,划拨专项经费,定期组织本科生学术沙龙。
改革成效:“三田三早”育人模式成效明显,农科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年度就业率达到96%以上,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大学生科研成果奖等数量明显增多。毕业生扎实的专业能力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