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资讯
当前位置: 首 页 >> 改革资讯 >> 正文

 

西北农林科大构建产学研结合新体制
编辑:      发表时间:[2012-07-26]       阅读:

2012-07-26     来源: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系统规划14个区域主导产业试验示范站

  ●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员3万多人次、农民30多万人次

  ●建立与杨凌示范区沟通协调会商机制

  ●推动了“三促进”、“三实现”、“三创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深化“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科技推广新模式”探索为重点,围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建设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技术创新、集成、示范和开展农民培训等,快速带动农村、农民增收致富,取得重要成效。

  一、主要举措

  ——及时启动,为项目实施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将试点项目列入年度工作要点、重点改革任务,纳入责任部门的年度目标任务书。由校党委书记牵头,学校党委校长办公室和政策研究室负责组织实施。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工作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意见》,从管理体制、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示范、科技培训、信息服务、校地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制度安排。在学校年度财务预算中给予20万元经费安排,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全面调研“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实践情况,不断深化和拓展合作领域,强化对产业服务功能。党委书记带队先后三次赴陕西汉中、商洛、安康、延安、宝鸡、渭南等地市、县,对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和学校建设的8个产学研“三位一体”试验示范站(白水苹果、阎良甜瓜、阎良蔬菜、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清涧红枣、山阳核桃板栗、安康水产)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并与市、县政府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达成一系列合作意向,明确由校、市、县共同出资加强学校试验示范站的建设,进一步提升试验示范站的科技服务效益和水平。

  ——与哈佛大学商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开展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农村金融创新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哈佛大学商学院2MBA研究生、肯尼迪政府学院2MBA研究生与学校经管学院8名师生组成中国农村金融调查组,先后赴陕西白水县、眉县开展农村金融入户实地问卷调查,与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苹果合作社、猕猴桃合作社、信用联社进行了座谈讨论,顺利完成第一阶段调研任务。下一步调研范围将涉及整个陕西苹果生产价值链,包括公司、企业、银行信贷系统和相关政府部门。双方商定,适时将在中国杨凌举办国际农村金融高层论坛,邀请世界知名专家、各国农村金融机构高管层参加,共同探讨破解中国农村金融难题。选派科技推广人员赴美国大学学习产学研合作经验,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选派了20名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站长)和科技推广管理骨干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为期21天的学习。学习借鉴美国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广经验,深化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改革。

  ——对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进行系统规划。结合已建成的试验示范站、专家大院、科技示范基地和新品种示范园建设经验,按照“围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平台、组建一支团队、引领一方经济”的思路,对苹果、猕猴桃、红枣、核桃、板栗、茶叶、花椒、葡萄、甜瓜、蔬菜、油菜、棉花、小麦、玉米、蚕桑等14个区域主导产业的布站设点进行了系统规划。目前,凤县的花椒试验示范站,洛川、千阳、甘肃庆城的苹果试验示范站已启动建设。

  ——深化校地合作,拓展科技服务领域。20116月,与甘肃庆阳市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双方在专项规划制定和决策咨询、农业科技攻关、共建产业基地、科技人员培养、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8月份,学校和杨凌示范区与山东省滨州市签署协议,两地三方将在“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农业科研”等领域开展合作。

  ——制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为充分发挥学校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农民培训、政府咨询方面的综合优势,整合校内、外有关科技服务社会资源,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科技部、教育部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该方案已经杨凌示范区和陕西省同意,正式上报教育部和科技部。

  ——面向产业发展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进一步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比例,今年已达到招生总数的25%。制定了“双导师制”培养方案,从学校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选聘较高理论水平的科研指导教师,从工厂、企业和学校试验示范站选聘实践合作指导教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不断完善试验示范站(基地)功能。进一步加强了试验示范站条件建设,使其不仅成为科技推广、试验示范的中试车间,而且要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促进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效对接。今年学校安康的水产、白水的苹果等试验示范站先后接纳750多人(次)的本科生、50多名研究生进站开展实践实习和项目研究。

  ——加强农村农业干部培训。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教学优势,发挥试验站、示范基地的培训平台作用,针对农民的技术需求,开设培训课堂以及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一年来在各试验站培训农民技术员4000多人次、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此外,还在校内开办了县处级干部培训班、乡镇长培训班、农村支部书记(村长)培训班、农村经纪人培训班、科技示范户培训班等,培训农村基层干部1300余人、基层农技骨干1500余人。据统计,该模式自2005年探索实践以来,各试验站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20 多项,建立各类示范样板180 个,指导建立科技示范户2400 多户,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技术员3万多人次,培训农民30 多万人次,取得社会经济效益300 多亿元。

  ——建立与杨凌示范区沟通协调会商机制。与杨凌示范区建立了领导班子定期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密切大学和示范区的合作,双方共同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试验站,现代农业示范园(万亩粮食良种田、万亩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万亩林果花卉苗木繁育基地、万头奶(肉)牛良种繁育基地、20万头良种猪繁育基地),杨凌绿色有机认证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着力提升农业科技示范、服务水平,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主要成效

  ——三促进”:一是促进了学校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的直接对接,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二是因地制宜,促进了新品种的选育进程;三是促进了技术集成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农业作用。

  ——“三实现”:一是实现了科技成果快速进村入户,增强了技术的辐射力;二是实现了按产业实地培训与网络指导服务相结合,提高了培训效能;三是实现了区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催生和培育了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三创新”:一是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实践锻炼创造了条件;二是创新了校地科技合作机制,密切了与地方的科技合作关系;三是创新了国际合作交流方式,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选自《教育体制改革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