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资讯
当前位置: 首 页 >> 改革资讯 >> 正文

 

两会聚焦: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如何走出发展困境
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0-03-16]       阅读:
 
【代表委员】
  李建保(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
  左东岭(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关爱和(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华(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秦绍德(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李和平(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
  “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巨额的银行欠贷,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的一席话,道出了目前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如何进一步改革发展?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破解发展困局支招。
  将更多资源投向欠发达地区高校
  [现象]
  全省没有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只有一个博士点,一年只有几十个博士毕业生……这种情况,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中非常普遍。博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成了“稀有”资源,这种状况影响高等教育主要要素的布局,不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李建保:推动更实质性的省部共建
  目前,海南省既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没有科学院的分支机构,带来的影响是:作为省部共建的高校,海南大学在关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方面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另外,全省只有农学的博士点,由于缺乏高水平科研人才的补充,在海南发展迅速的海洋科技、石油、化工、新能源、旅游管理等领域的科研水平都受到极大影响。
  建议国家对这样一批地方重点建设的高校予以关注,尤其是高端教育资源要合理配置和布局。一些与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相关联的重大项目应该以地方高校为主去实施。尤其是没有部属高校的欠发达省份,地方财政的支持很有限,中央的支持强度还不够。应该推动更有实质性的省部共建,加大中央支持的力度,比如,给地方重点高校生均经费的拨款额度达到中央部属高校的一半等,分层次、分阶段地支持一批地方重点大学的发展。
  左东岭:中西部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
  几年前,我带了一个从西部某高校考上来的研究生,入学后不久就要退学,理由是听不懂讲课。后来,在我的鼓励下,这个学生留下来,并顺利拿到了学位。毕业后,这个学生回到西部某高校,现在已是那所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了。
  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觉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高校的确存在学生培养质量不高的情况。要解决中西部地方高校发展的难题,我认为,除了中央政府加大投入外,地方政府应承担更大的责任。首先要从认识上真正重视高等教育发展,把地方高校发展纳入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大战略,要舍得投入。
  事实上,有些省份对高校发展很重视,比如北京市对高校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北京市属高校的生均公用经费,甚至比在京的大多数中央部属高校还要高出一大截。再比如,广东省的高等教育这些年发展很快,特别是广东的高职院校发展更快。
  此外,中央政府还可以从政策上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中西部地方高校。要研究一种互惠共赢的模式,支持企业与中西部地方高校合作。
  政策支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
  [现象]
  一位西部高校的校长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现在不仅是孔雀东南飞,连麻雀也东南飞。”他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的严重情况。地方高校的人才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当地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王建华:吸引高层次人才到西部工作
  中西部地区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人才引进的方式不能照搬当年深圳和浦东的特殊政策,要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和机制。
  我认为,国家应依托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采用开放、流动、合作、竞争的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借此构筑西部人才高地。
    西部人才高地的建设要以高校和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结合西部地区发展的需要,以国家为投资主体,形成以项目带投资、以研发求发展、以事业发展吸引人才、以人才优势带动整体发展的效应,由此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因此,我建议国家以研发项目的方式加大对中西部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的投资力度,在人事政策上,借用博士后流动站和访问学者的某些方式,在户口、编制、住房等方面采用更加宽松、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用项目和事业发展吸引人才。在实施类似“长江学者计划”的人才计划时,要更多地考虑在中西部地方高校布点。
  关爱和:吸引优秀人才不能局限于地方
  中央部属的重点高校大多位于省会城市和副省级沿海城市,这些城市经济发达、信息便利、人才密集、文化底蕴深厚,为所在地高校的发展增添了多方面的活力。而中西部地方高校首先由于非中心城市的区位劣势,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另外,地方高校教学科研条件相对落后,高水平科研平台少,这对人才的发展客观上造成制约。
  我认为,一方面,中央要给地方高校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从制度上帮助地方高校稳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吸引人才要立足地方,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为吸引人才准备各种条件,如学科、团队等,同时,眼光不能局限于地方,如河南大学就和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两院100多名教师来校为学生授课,这种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引入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办出特色
  [现象]
  有一些中西部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问题上出现求大求全等不良倾向,“学院变大学,大学追硕博”现象十分明显。有人将这种高校定位的盲目无序状态概括为:“水平定位动辄国际,类型上求全趋同,层次上层层攀高,规模上越大越好,专业不热的不办”。
  秦绍德:不同类型高校应该务实定位
  社会对人才需求类型不同,因此,不同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应有高低之分。各种类型的高校都能够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美国的各类高校层次分明,都能安于本位,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这种办学定位的务实性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高校发展的原则应该是错位发展,办出特色。一些地方高校师资相对较弱,教学、科研设备及科研水平较差,那就不能盲目拔高办学层次,而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把目标定位于教学型本科院校,或者与社会紧密对接,培养更多实用人才。
  我不主张采取平均主义的方式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还是要讲究适当布局。比如博士点,如果有条件布,没条件也布,那就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会影响国家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我觉得对口支援这个方式就非常好,中央部属高校帮助中西部薄弱高校在办学理念、师资培训方面取得进步,也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总之,地方高校只要认准特色,定位准确,人才培养适销对路,也能够办成一流。
  李和平:建设一批示范性地方高校
  目前,中西部地方高校在发展中的确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出现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除了经费不足外,还有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不够明确、不能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
  面对新的形势,应当支持和引导中西部地方高校由数量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实现以服务求支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因此,我建议,教育部应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中西部地方高校发展问题的研究,尽快制定出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指导意见,促进中西部地方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扶持就要有实实在在的举措。财政部、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体系中,应当考虑设立“国家示范性新建本科院校建设计划”,或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拿出一定比例,遴选并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地方高校,以此带动、引领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
        《中国教育报》记者 杨晨光 蔡继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