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资讯
当前位置: 首 页 >> 改革资讯 >> 正文

陈至立: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07-05-24]       阅读:
陈至立: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发挥高校优势,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近年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发布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成就显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完成了中央交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本教材编写任务;在40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座中,共有2227位高校教师作为主讲人参加了讲解;积极参与了《物权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了大批高质量的研究咨询报告;完成了一大批文化典籍再造工程,等等,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央组织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是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工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程建设,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弄清楚哪些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针对当时历史条件所提出的个别论断;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总结其发展规律;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总结其基本经验;要通过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掌握其最新动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绩和成功经验,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2005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着重研究的九个理论问题。我们要把这些重大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理论贡献。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工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四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已经编写出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下一步要着重抓好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要组织好师资培训和教学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好教材,加强对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05年年底,我们新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将起到重要作用。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总体安排,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体系。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
二、加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给学生思想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要加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主渠道。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环节,提高教学效果,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
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哲学社会科学绝大部分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大影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编写好哲学社会科学各门课程的教材。广大教师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用先进的思想、正确的观念教育学生,用先进文化培育学生,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科学创新的精神,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影响和感染学生,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高度重视文史哲传统学科建设。文史哲传统学科对塑造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这些学科的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却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要加大对文史哲传统学科支持的力度,充分发挥这些学科的育人作用。要加大这些学科对青年学者的吸引力,保证这些学科后继有人。
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及在学生中的普及。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使之历久弥新,薪火相传;要研究、发掘传统文化中丰富思想智慧、高尚道德情操,结合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使之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典籍由于年代久远,文字深奥,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满足广大学生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三、加强领导,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高校要把哲学社会科学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建设高水平大学,既要有高水平的自然科学,也要有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我们要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切实把哲学社会科学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在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条件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自由,创造造就名师大家的机制和环境。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改革评价制度,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改变急功近利的做法,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对于理论脱离实际的人,提议取消他的理论家的资格。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才算实际的理论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了解实际、研究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关键。要总结和发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要总结和推广中央直接领导,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工作,使高校教学科研骨干五年内系统轮训一遍,特别是要加强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高校理论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一个显著提高。
加强学风建设,不断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学术道德是学术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坚持潜心研究,反对浮躁之风;倡导严谨治学,反对哗众取宠;做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做社会道德的榜样和示范。
日前,中宣部、教育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发出《关于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开展向方永刚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方永刚同志的高尚师德师风和感人事迹在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方永刚同志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业绩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树立了榜样,是理论工作者的光荣和骄傲。我们要把向方永刚同志学习活动与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女儿回信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向孟二冬、方永刚同志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品德,不断增强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为教书育人,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教育报》2007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