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
当前位置: 首 页 >> 决策参考 >> 正文

高教发展信息第18期
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06-11-27]       阅读:

本期要目:

 吴启迪:深化教学改革 强化教学评估

  高教动态

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纵横谈

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

  简讯

教育部:高校低就业率专业将缩减招生

●构建和谐高校:大学思政新任务

〔编者按〕我校于20061030113日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通过为期一周的评估工作,教育部专家组从对学校的整体印象、主要成绩、办学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客观的评价了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肯定了学校取得的成绩,中肯的指出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学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为了积极有效地推动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期“高教发展信息”选编了“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评估”、“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纵横谈”、“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以及“高校低就业率专业将缩减招生”、“构建和谐高校”两篇简讯等内容,供大家参考。

吴启迪: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评估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10172007年参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研讨班上强调,要充分肯定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要切实把握好高等教育的发展节奏,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和强化教学评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有两大关键举措,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二是开展教学评估。吴启迪提出,要大力深化教学改革,谋求教学工作新突破。我们要认真落实教学质量一把手工程,把教学质量的好坏作为考核学校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业绩的重要指标。我们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实现课程和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要建设创新型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师资培训与教学团队建设;要强化教学评估、公布教学状态基本数据;要进一步开展高等学校对口支援工作。

  吴启迪强调,我国开展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是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监控,依法行政,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需要。评估是一件好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把好事做好、做实。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评估方案,改进评估方法,尽管重点大学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本科教学仍然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实施阳光评估,增强评估工作的透明度;严肃评估纪律,杜绝弄虚作假。要把整改作为评估工作的重要一环认真抓好,防止在评估中重结果轻过程、重迎评轻整改的现象;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自我评估的长效机制。吴启迪要求,要深入开展评估研究,加强评估宣传,为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10-18

高教动态

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纵横谈

办学特色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从学校角度看,办学特色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仅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还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如果每一所高校都办出自己的特色,那么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就能呈现群芳争艳、色彩斑斓的景象,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前提。

办学特色兼有理论层面丰富的内涵和实践层面实务的操作。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之初,便有意识地将其作为一项关键指标,用以评价高校的办学水平,以引导高校重视学校的办学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评估实践中,不少评估专家反映学校对办学特色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误区;被评学校也反映在总结和提炼办学特色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鉴于此,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大学教育》编辑部日前在清华大学联合召开了高等学校办学特色高层研讨会,邀请纪宝成、钟秉林、谢维和、逄锦聚、胡显章、赵存生、王英杰、徐建培、马陆亭等专家,针对办学特色问题发表了各自见解。现将与会部分专家的发言摘登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办学特色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学科结构和学科特色形成办学特色。学科结构和学科特色是一所大学形成办学特色最基本的因素,决定着学校能够在哪些学科领域为社会服务。我们要警惕大学的趋同化,鼓励学校科学定位、各就其位。即使学校的学科结构类似,也应在研究方向和优势学科方面,形成学科特色。2.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如果高校的学科领域类似,也可因学校层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形成办学特色,如技术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扩散型人才的培养。3.依托学校服务空间和地域的不同形成办学特色。学校要消除一种偏见,不要认为面向全国服务的学校就是一流的,为地方服务就是二流的。4.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信念和精神,都能形成办学特色高等学校的个体组成高等教育的全局,单个学校没有特色,也就没有整个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办学特色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个性,我们怎样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我国高校的趋同现象原因比较复杂,既有政府的政策导向问题,也有社会评价体系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指出目前高校特色项目的评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总结出来的特色不鲜明,失之于一般;二是特色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甚至在校内都未达成共识;三是在特色的凝炼和文字表述方面还欠斟酌,个别提法标新立异,令人费解。对此,他提出了四点意见:1.学校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相对稳定的,需要加以凝炼。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有关。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改革的探索,有的改革举措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但这个不一定就能成为特色,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办学特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要能够体现时代精神。这和创新思维、实践探索密切关联。特色应相对稳定,但它的内涵应该是不断更新的。特色的内涵必须富有时代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相对稳定和与时俱进并不矛盾。3.办学特色具有层次性,是和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传统,尤其是和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密切关联的。所以,特色不能简单地和学校的改革建设成果划等号。4.办学特色要成效显著,影响广泛,要在校内形成高度共识,并得到社会认可。这里还要处理好特色和优势之间的关系。总之,特色问题十分重要,要清晰界定,注重凝炼。

南开大学副校长逄锦聚:认为讨论办学特色很有必要,对于改变我们过去的教育体制存在的许多弊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办学特色,即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一所学校办学优势和特性的总和。特色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个性,一个是优势。强调办学特色的根本目的,是要从实际出发,调动和发挥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把整个高等教育办得更好的目标。办学特色的内涵,可从四个层次来认识、概括和把握。首先是办学制度性特色。制度性特色指什么呢?首先是指谁投资办学的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立、私立、地方政府办学以及合作办学等等。其次是办学的宏观管理体制,即学校由谁管理、怎么管理。再次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学校内部的党政关系的处理、教学管理体制、科研管理体制、人才管理体制、分配体制、财务管理体制、后勤管理体制等等,这些管理体制的不同,也能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二个层次是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等都属于这个层次。这是很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办学模式、办学方法。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法甚至具体的教学方法等都属于这个层次。这个层次也容易出办出特色。第四个层次是办学效果。这是综合的。3.影响办学特色的因素:办学特色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一是国家制度和政策。二是学校发展历史、环境和文化。三是党委和校长。四是教师和学生。学校有名师,有大师,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会产生重大的长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影响更加长远和关键。一所大学如果能持续地培养出杰出的人物,那么这所大学一定是有特色的。4. 创建办学特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是强调办学特色与强调办学要有统一规范的关系。二是在创建特色过程中妥善处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关系。

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认为办学特色反映一所大学的优异的本质特征。办学特色不是一种暂时、局部的现象,而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对一所大学的办学具有广泛影响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注重大学办学特色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探索着新的大学理念与办学模式。上世纪50年代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许多高校在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赵存生:大学的办学特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大学文化问题。大学的办学特色,取决于大学文化的多样性。个性或者特色是决定一所学校的水平、优势、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性的因素。影响和制约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之外的因素,另一个方面是学校之内的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国家的教育法规、教育制度、教育方针、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评估办法以及由国家规定的有关课程设置和长期形成的教育传统等。内部因素则包括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学生、课程、设施、环境、学风、教风、校风和长期形成的办学思想、学校传统等。在形成大学办学特色的问题上,学校不但要高度重视,而且要自觉地定位,这样才能够有所作为。所谓自觉定位,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找好自己的位置,不要跟风,不能站在这山看着那山高。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在当今世界最强势,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应该说是美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所大学的文化就是它的办学特色,或者说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大学的文化中。社会、政府有关部门到大学都要倍加珍视和呵护大学的文化。办大学要有所创新,做前人没做的事情。国家要有正确的高校特色发展政策导向,评估中,制定了办学特色的指标,这是很好的事情。一所大学在办学思想、发展战略、校园文化、培养目标、教学和课程等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有特色就很不容易了,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评价结果中体现出来,这样就可能促进大学办出特色来。

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徐建培: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制定适合自己的办学特色目标体系。科学定位是打开特色之门的第一把钥匙。在办学理念方面、学科建设方面、课程建设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特色。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指出之所以会出现办学特色不鲜明的问题,是因为如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实践中行政配置资源的能力太强。这样势必会出现千校一面、办学雷同的现象。第二,理念上共识的东西太多。中国教育容易形成共同的认识,理论界也是如此。同时他指出了当前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首先是分类的问题。即高等学校要按照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路径或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路径来建设,都可以建成研究型大学,但它们是不一样的。第二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文化机制。中国目前一个好的、理性的高等学校建设机制还未形成。如果每个学校在市场中寻找到别人没做或是没做好的,哪怕是很低层次的一部分,做好了甚至做到了极致,那就是精英教育。如果整个教育体系能走到这种地步,每所高等学校都有了自己从事精英教育的位置,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也就形成了。

摘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006-10-26

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

——《中国大学教学》编辑部对王伟廉教授的访谈录

王伟廉,汕头大学副校长、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曾任厦门大学教务处处长,以高等教育基础理论、比较高等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尤以高校课程和教学理论研究见长。他较早对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上通过在厦门大学和汕头大学的改革,总结出丰硕的成果和经验,于2005年出版了专著《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这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中国大学教学改革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中国大学教学特约通讯员蔡映辉近日就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的相关问题采访了王伟廉教授。

进行教学运行机制改革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王伟廉教授在针对教学运行机制这一概念的内涵的问题时回答:现代大学的教学运行机制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适应由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三个方面提出的各种要求的柔性机制。如果从内容上做静态观察,教学运行机制主要涉及教学活动中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及其管理问题。第一是培养方案编制活动及其管理问题。这是教学运行机制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整个高等学校特别是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第二是能够保障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资源配置活动及其管理问题。在各种资源的配置中,教师的配置以及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技能和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规则等处于核心地位。第三是培养方案的实施活动及其管理问题。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相应的空间和时间,也需要一定的弹性和可伸缩性。第四是培养方案所服务的对象的需要的满足及这一过程的管理问题。学生是教学改革的服务对象和直接的受益者。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观念以及对教学改革的理解等都对教学改革的成果的获得和巩固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要以育人为本,把学校工作的中心放到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方面来,使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学生及其管理这个环节,是教学运行机制改革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要对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基于如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时代背景。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中国的大学面临两个具有重大挑战性的问题:一个是从宏观管理体制上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大学与市场、政府三者之间的新的关系,这是大学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适应问题,可以把这一适应称为外部机制适应问题。另一个是从大学内部适应因外部社会变化以及时代发展所引起的以培养模式为核心的科技发展、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和大学课程之间的新的关系,这是大学系统内部的挑战和适应问题,而现存的教学运行机制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各种需要。二是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研究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是必须的。若从专业和课程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各国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从宏观上看可以表现为一个连续统一体:即由两个极端以及散布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各个点组成的连续统一体。

以柔性的教学运行机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运行机制

在回答以柔性的教学运行机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运行机制,两者的不同?以及被要求描绘一下柔性教学运行机制时,王伟廉指出我国高校的教学运行机制的主要缺陷是在性质上过于刚性。这种刚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培养方案中内容太多,特别是讲授内容太多,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太少;二是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专业、课程)的余地太小;三是面对市场多样的需要和变化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做出及时调整和变动的能力太低;四是课程广泛性或总量太少,可拼装性低,难以在学科专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也难以应对经常变化的社会需要;五是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活动的空间太小,多数教师基本上都是仅仅在某个专业领域(一般为二级学科口径)内进行活动。教学运行机制改革就是要把这五个方面刚性机制变为柔性机制,使我们的整个人才培养活动建立在一种游刃有余的环境中,实现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发展和满足个体健康成长需要的目标。

从静态上可以粗略地对中国大学教学运行的柔性机制进行这样的描述:它是为适应当前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灵活化和高质量方面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和配套管理制度的总和。若再从动态上考虑,则还要加上这些条件和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和不断改善。我们可以画出教学运行机制改革的粗略图景:首先,在培养方案的编制方面,要扩展课程的广泛性,使课程总量达到一定的数量,课程总量或总门数应该平均达到3 000门(次)以上。接着,在教师队伍的管理方面,以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主来计算工作量,而以授课时数,特别是课堂授课时数为辅。再者,在学生管理方面,使学生适应新的教学运行机制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适应在教学计划中因总的讲授时数减少而出现的自学时间的增加和因培养模式多样化而出现的形式多样的课程类型和授课方式;适应由于选择权利的加大而改变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在制定学校的有关学籍管理的规定时,对于学生的休学、重修课程以及在主修领域之间进行选择的限制等很多方面可能都要做出更改。最后,在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方面,要重新设计教学评估和评比指标、人事分配制度中的各种政策、教师聘任政策和考核指标等,使全校的政策都围绕教学运行机制改革的要求来修订或重新制定。

教学运行机制改革实现了理论的再创造和实践的推广

   王伟廉指出改变当前教学运行的刚性机制这一点,我国大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在积极进行各种尝试了。例如选课制、学分制的研究和试行,淡化专业、强化课程观念的提倡,拓宽基础、培养能力的思想的推广等,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刚性运行机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显得很不到位,而且准备也不充分,特别是在理论上和观念上对此还没有从总体上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构想或框架。这一理论构想或观念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带有全局性。二是带有根本性。三是具有可接受性。概括讲,我们这一改革成果在理论上的意义,并不是因为我们创造出了新的理论,因为创造新的理论并不是我们这个项目的目的。而是因为我们把已有的理论,根据改革实践的需要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使这些理论能被广大实际工作者准确地、快速地接受,并在实践中很好地加以运用。如果说在这里有所创造,那么准确地说,这种创造乃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的再创造。

突破口和试点的选择是事关改革成败的关键

在回答如何克服改革中的困难时王伟廉指出教学运行机制的改革在最一开始碰到的问题,就是改革动机的形成问题。根据研究,在改革动机形成这一阶段,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因素是要有改革的压力或心理冲突。 另一个因素是心理安全感。仅仅有了改革的压力和心理冲突并不能保证会使改革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上述两个因素之间达到平衡,即在造成充分的进行改革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安全感之间达到平衡。

在厦门大学推行教学运行机制的改革过程中,阻力因素主要有这样几个:1.教育思想观念上认为减少授课时数、增加学生自学时间会降低教学质量。2.学校的师资管理制度上按照教学时数进行工作量计算的办法,使教师不愿意压缩原有课程的授课时数,那些已达到工作量要求的教师不愿意开设新课程。3.学校科研工作对教学的冲击。很多教师的工作重心都在科研上,学校职称评定、工作考核也体现出浓厚的科研倾向性。4.开设新课程加大了教师实际的工作量。5.部分学生对减少授课时数表示不理解。6.旧的专业模式的惯性。很多教师还不理解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意义。7.院系主要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8.部分学校领导对这项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政策支持方面虽然比以前更加有力,但还远未形成全校各个部门和单位齐心协力投入改革的局面。

 针对这些阻力,我们都尽可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或办法来加以消除。最难以消除的阻力因素主要来自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的顽固性。直到改革进入到扩大试点和准备全面铺开的阶段,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还仍然大量存在。所以说,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的思想大讨论,可能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教学运行机制改革特色鲜明

在回答与以往其他改革相比,有什么特色时王教授指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以长期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准备为基础的改革。第二,是从动态上、整体上把握教学活动的改革。教学改革的内容并非像某些教育界以外的人士所想象的那样,只是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第三,是从教学活动与学校中其他活动的关系和联系上来把握的改革。第四,是在对世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经验进行总结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灵活运用现有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改革。第五,是首次把已有的改革过程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并加以验证和发展的改革。第六,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得不进行教育创新的改革。

对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推广任重道远
   王伟廉在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方面提出一些推广的建议:首先,就推广的范围而言,我们进行的这项教学运行机制的改革,其出发点和目标比较适合于综合性大学和本科以上的非职业类高等学校。其次,就推广战略而言,考虑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的运行特点,应该主要通过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和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厅)来进行推广和宣传。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的两种推广战略。一个是中心——外围战略,另一个是社会相互作用战略。第三,我国的教学改革的成果的推广问题,应该开始实现规范化。教学运行机制改革,以后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教学运行机制改革刚刚开始的阶段,无法预料到整个配套管理的所有方面,也就很难对具体的政策进行描述。这是因为,第一,在教学运行机制的改革中所碰到的问题,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可能要统筹加以考虑;第二,在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很难预计到;第三,随着改革的进展,对原来的思考和假设会做出修订。所以,只能对教学运行机制的配套管理在范围上做一个个笼统的描述。另一方面是有两个理论上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满的答案。一个理论问题是,系这一级组织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学科口径来组建?另一个理论问题是,组建一个学院,其内部的学科专业的性质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总之一句话,学院和系的建制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正是由于这两个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我们的教学运行机制改革的进程就必然受到影响。除了这两个理论问题以外,在实践上,学校的院系建制与教学运行机制之间,在时间和逻辑上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是应该先考虑进行教学运行机制改革,在改革中探索院系的建制,还是先把院系的建制确定下来再进行教学运行机制的改革?这个问题是目前困扰我们的一个实践中的难题。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006-10-26

简 讯

教育部:高校低就业率专业将缩减招生

从明年起,教育部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硬性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教育部还将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突出对就业状况的考查,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

记者近日从教育部获悉,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限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突出。
  为做好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将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高校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及到基层就业的,要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教育部)

摘自《中国教育信息网》2006-11-23

构建和谐高校:大学思政新任务

——从构建和谐高校的角度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和谐高校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何祥林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保证。
  从构建和谐高校的角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要把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构建和谐高校,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新理念、新认识,就是以生为本。2.要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目标之一。3.要在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构建和谐高校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在字上下功夫。

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关键是要把成人教育自然而然地融进成才教育中,把育人有机融进教书中,把德育有机融进智育中,做到成人成才并举。其次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里的主体指的是大学生,客体指的是高校校园环境。再次处理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狠抓教育者自身思想素质的建设与提高。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006-11-23

送:校领导                                               

印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