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
当前位置: 首 页 >> 决策参考 >> 正文

高教发展信息第21期
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07-07-19]       阅读:

本期要目

本期关注

国务院近日批准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国家每年安排500亿元建立完善高校学生奖学助学新体系

● 高教动态

ΟΟ六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谈独立学院办学模式

理论观点

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的三大核心战略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结构特征及其启示

 运用过程理论,建设优势特色学科

校区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本期关注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按语]二○○七年五月十八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编者从中摘选了涉及到高等教育的一些主要内容,供参考:

一、 “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毛入学率达21%,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

2000

2005

2005年比2000年提高

 毛入学率(%

12.5

21

8.5

 在学总规模(万人)

1230

2300

1070

 其中:普通本专科

556

1562

1006

        研究生

30

98

68

        成人本专科

354

436

82

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

2000

2005

2005年比2000年提高

 普通高校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项)

1952

7399

5447

 高校科技成果获国家奖数

53

143

90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略)    

    (二)发展思路

    ——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着力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学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依法治教,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形成更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认真解决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三)主要目标

    1.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高等教育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万人,在学研究生约13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继续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总量的一半左右。

高等教育:

2005

2010

2010年比2005年提高

 毛入学率(%

21

25

4

 在学总规模(万人)

2300

3000

700

 其中:普通本专科

1562

2000

438

        研究生

98

130

32

        成人本专科

436

600

164

  2.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创新能力稳步增强。

    若干所高校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在培养和造就杰出人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显著上升。高校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取得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普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三)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

    1.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校要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实习条件。推动新一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继续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倡导研究性学习和本科生科研活动,建立学生到企业和科研院所实习的长效机制。强化教学管理,改进教风和学风。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和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完善高校教学名师奖励制度,推动教授和名师讲授本科生基础课。积极推进研究生选拔方式和培养机制改革,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通过合作培养、联合培养等有效形式培养研究生。

    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紧缺人才。引导高校根据国内外人才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招生专业和教育内容。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引导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加强统筹规划,适度控制高校数量的增长,优化结构与布局。

    3.造就和凝聚一支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

    进一步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推进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和杰出人才培养。。制定特殊政策措施,支持高校引进一批年富力强、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和科技尖子人才。

    4.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继续实施“211工程“985工程。重视发展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通过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带动,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

    5.提高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高校充分利用科技优势,为社会特别是农村广泛提供科技服务,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6.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齐全的优势,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的研修和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更多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学术名家、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人才。

    (五)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2.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

    3.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六)加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建工作。

    1.加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提倡教育家办学。改进对学校主要领导干部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学校发展与改革的能力。

    2.加强学校党建工作。

全面推进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改进和创新学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和活动方式,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的工作活力。做好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进一步推进学生党建工作。

(七)加快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八)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1.坚持教育对外开放。

    2.扩大留学规模。

    3.推动中外合作办学。 

   (九)建立健全资助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机会。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二)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经费管理。

    (三)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治教。  

    (四)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

    

摘自教育部网站 原文17313字 有删节

国家每年投入500亿资助2000万学子

[按语]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将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国实施。新的资助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显示了政府主动作为的坚定决心。据悉,每年国家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这是自建国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助学经费数量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过去每人每年平均1500元增加到2000元。每年资助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7倍。

  ——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资助5000元。每年有51万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获得资助,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10倍。

  ——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8000元。每年奖励5万名特别优秀的学生。

  ——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6000元。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研究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新资助政策体系从完善制度入手,通过切实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新的国家奖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学校从事业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助学经费等措施,大幅度扩大受助学生比例,切实提高资助水平。2007年秋季开学实施新资助政策体系,中央财政支出由上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07年下半年的95亿元,加上地方财政的投入,达到154亿元。2008年全年达到308亿元。随着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全部落实到位,每年国家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全国每年将有大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全国平均每100名大学生中就有20多人可以获得资助,90%的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能获得国家资助。其中,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负责安排资金,不用地方付钱;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采取的是中央与地方分别按一定比例来承担的办法,西部地区是82,中东部地区是64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信息网 全文共4742字有删节

高教动态

二ΟΟ六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按语]2006年是我国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教育规模稳步发展,入学机会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有所提高。
  200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1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867所,比上年增加75所,成人高等学校444所,比上年减少37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20所,高职(专科)院校1147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67个,其中高等学校450个,科研机构317个。
  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
  全国招收研究生39.79万人,比上年增加3.31万人,增长9.07%;其中博士生5.6万人,硕士生34.2万人。在学研究生110.47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增长12.88%;其中博士生20.8万人,硕士生89.66万人。毕业研究生2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62万人,增长25.87%;其中博士生3.62万人,硕士生21.97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546.05万人,比上年增加41.59万人;在校生1738.84万人,比上年增加177.07万人,增长11.34%;毕业生3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70.68万人,增长23.04%。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184.44万人,在校生524.88万人,毕业生81.5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和分校点)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由上年的7666人提高到8148人。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87.26万人,比上年增加13.05万人;专任教师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1.02万人。生师比为17.93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4万人,比上年减少0.89万人;专任教师8.14万人,比上年减少0.29万人。
  2006年,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249.56万人次,当年已结业365.99万人次。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7.77万所,教职工50.70万人,专任教师25.85万人。
  此外,2006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78所,在校生133.79万人,其中本科生12.54万人,专科生121.25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21.85万人;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46.70万人,其中本科生126.45万人,专科生20.25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0.66万人;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994所,各类注册学生93.9万人。另外,还有民办培训机构23470所,876.84万人次接受了培训。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007年6月8 全文1081字有删节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谈独立学院办学模式

 

[按语]428上午10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做客人民网教育论坛,介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及面临的新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办了大概300多所独立学院,目前独立学院在高校与企业或者是其他机构合作办学的过程当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怎么样得到保障,独立学院在在产权、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是特别明确的问题?今后我国对独立学院的政策是什么样的?还会不会再审批一些独立学院?在独立学院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有什么样的政策保障它,能够比较规范、快速地发展?现摘录如下观点:
  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要进行规范,规范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四项原则:
  第一,我们要给它一个确定的法律地位,它到底是什么,现在它既不是公办,又不是民办;既独立,又不是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
  第二,我们要通过一种有效的机制,来确保它的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有的独立学院出现三不管,谁也不管,高等学校也不管、举办者也不管,校长也不管,董事长也不管,这不行,必须找到一种方式保证它的教学质量。
  第三,要保证办学行为是规范的,自己是规范的,外部对它的管理是依法进行的。
  第四,民办教育,在我国也是公益性,什么是公益性?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可以取得合理回报和以盈利为目的不是一回事,不管是在什么体制下,公办学校更不用说了,要保证它都不能以谋取利益为最终的目标。所以在制度设计上就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将来有机会我们再详细说。我们注意到这些问题,并且很快就会采取措施把它引到规范化轨道上来。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007年6月8 全文858字 有删节

理论观点

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的三大核心战略

[按语] 十一五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我国高校应制定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三个规划。如何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从各自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出发,认真总结十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分析学校的优势和不足,特别是深入剖析学校在十五发展期间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困难以及十一五发展所面临的竞争、机遇和挑战,从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明确提出学校的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有基础、有高度、有新意、有特色的学校战略规划,应该说,这是当下我国高校所要共同应对和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梅新林、杨天平发表文章观点如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非均衡与整体性协调发展以及跨越式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是其首选、优选和必选的发展战略。具体而言,科学的发展观是发展的辩证法,也是我国高校十一五期间改革发展战略的总指针、总纲领。其旨要是发展;其关键是如何发展,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建设这样的学校等;其核心是科学的发展,即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统筹兼顾,并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的全过程,落实于学校的使命(mission)、远景(vision)、长期计划(long-rang planning)和近期目标(aim);其根本是以长远思路谋划发展,以全局眼光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开拓发展思维,丰富发展内涵,走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发展之路,从整体上实现我国高等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战略 
  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首选战略。首先,特色化发展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营建特色、强化特色,是世界各国高校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美国前卡内基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波伊尔(Ernest L Boyer)在《学术水平的反思》一文中指出,美国的高等教育应是多样化的,每一所大学和学院都应为自己的特色而自豪,都应寻求弥补其他学校的不足而不是一味模仿。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则认为,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制订发展战略规划,最为重要的关键点是特色。

世界各国的大学形形式式、种类繁多,但无论是总结其成功的办学经验,还是探索其变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维特维新,走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型的发展之道都是其优选战略,既是其工具理性层面的生存战略,更是其价值理性追求和哲学方法论导引层面的发展战略。因此,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而言,实事求是,因校制宜,制定特色化的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不仅是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其长期的战略选择。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从办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理念、校风学风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入手,对学校的总体实力做认真的盘点性工作,看看学校是否有一个清晰和特色的战略,学校的使命描述和战略规划是如何反映学校特色的,学校与兄弟院校的相对位置是如何分析确定的,学校哪些学科、专业和项目是别人没有自己有的,哪些学科是别人有自己也有但比别人强的,哪些学科和专业是别人强自己更强特别出色的等等,进而重新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把这些优势、强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课程、项目、领域等进一步做强、做特,出奇制胜,创构独到而杰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或特别出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及其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办学治校风格和科学人文优势,争取某些领域在国内外、省内外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占有制高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注重学校的整体联动,坚持走综合化发展之路,亦是该核心战略的应有之义。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和指标。198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院麦克居里(J. W. McGuire)教授对40所著名大学从资金、教授人数、工资等变量与专业质量水平关系的角度,对其声誉的生产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讲,规模大小(专业方向数)是作用最大的因素。也就是说,从美国的情况看,大学在其声誉生产的过程中,综合性是首要的因素,是一个关键性指标。
  ——非均衡与整体性协调发展战略 
  非均衡与整体性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优选战略。首先,非均衡发展方式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既是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常态。各高校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既要注重守正出奇、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又要注重整体推进、协调一致,向着科学、理性、和谐、全方位的方向发展。无论是从学校的总体战略规划层面考虑,还是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子规划、专项规划与学校各分院的分规划等战术规划角度考虑,都要求以对十五规划及其执行情况的总结为基础,认真盘一盘各自的家底,看看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办学规模、学术资源、学术成果、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校园建设、学科与专业建设、实验室与图书馆建设等,有多少存量,块头有多大,与省内、国内同类兄弟院校以及其他高校相比,与国外同行学校、同类学科相比,哪些方面强和弱,强在什么地方、弱在什么地方,居于什么地位,发展空间与前景、趋势如何;看看还有哪些空白,通过挖掘或整合现有的力量或适度引进资源、增加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就可以上马和在较短时间内见效的,哪些方面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中上,哪些方面可以保住优势和形成特色,哪些方面进行纵比可以上升几个台阶,哪些方面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或赶超国内或国际一流,等等,从而真正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开拓进取、积极可行的十一五发展的总规划、子规划和分规划。
  ——跨越式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 
  跨越式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必选战略。首先,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学(即使像北大、清华这样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教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型或社区类学院以及综合型大学、多科型大学、单科型大学等,在十一五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有一个如何做好跨越式发展的文章,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以求快速增长和发展的使命和任务,既要遵循规律、按常规办学治校,又要奋发进取、超常规发展,实施后发战略,实现跳跃式发展。可以说,跨越式发展战略是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长久战略。资料研究表明,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差距还很大,世界大学排名中前二十名中只能看到亚洲日本一个大学的身影,而在亚太地区排名中位于前列的大学,也看不到中国大陆名牌大学的名字。中国一流大学在原创性成果、教师质量、科研经费和国际化方面,特别是诺贝尔奖、NatureScience论文、科研经费、博士教师比例、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尚有不小距离。至于其他大学,包括国家“985”计划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90多所大学等,差距就更大。从整体上讲,中国的高等教育要赶超世界一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所大学的发展,其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十一五这段时间既是关键的挑战期,又是发展的机遇期,能否学习国外大学成功的办学和管理经验,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实于各自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之中?只要不是盲目扩大、攀高、争强、求快、贪多,搞大跃进式的一哄而起以及小而全和大而全,而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与时俱进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发展机遇,确立发展目标,开拓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抓重点创特色,走弓弦路,注重跨越式战略构想的前瞻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可行性,从而设定一个在十一五期间跳一跳能够得到的目标,那么,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迈上一个或两个新的台阶,既超越自己又赶超别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看其是否敢于和善于直面挑战,抓住这个关键期,乘势而上,找准自己与国内外和省内外竞争者、拟赶超者的相对坐标位置,也即找准发展定位,科学阐述学校发展的使命和目标,并付诸切实的行动,从而实现双重超越和隔代超越。同时又要着眼长远,擘划未来,促进人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社会诸多要素的联动协进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作为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的战略指导原则,它与跨越式的发展思路相对应,旨在强调要保持并促进高等教育生态的持续、稳定、健康与和谐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应坚持人才强校、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民主治校等发展要则。首先,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将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队伍建设;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教师;教学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同时,应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以及其作为一种学术建制的现代大学的本职,以教学为主,以教学立校,注重教学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并注重以学科建设为导向,加强科学研究,抬升学术水平,加快科技开发,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其服务社会的职能;此外,还要跟随国内外高等教育民主化管理的进程,力行民主办学、专家管理和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管理包含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社会的广泛参与等外部管理和学校内部的管理等三项基本内容,但从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而言,十一五期间,应着重探索建立具有我国高校特点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校院两级管理和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学术权与行政权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以及科学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等现代大学制度,从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管理和制度层面的保障,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效益的有机统一。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信息网 全文共9443字有删节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结构特征及其启示

[按语]世界一流大学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我们根据一流大学学科结构形成的特征将它们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传统文理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为代表的传统综合性大学。第二类是以单科性技术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偏理工大学。第三类是以日本的东京大学、美国的康乃尔大学等为代表的全科型大学。这些世界一流大学有的历史悠久,数百年来一直处于世界大学前列,有的则只有百余年,亦成为一流大学的后起之秀,为各国大学所效法。我们主要以美国一流大学为研究对象。从这些一流大学的学科结构来看,其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流大学大都经历了从单科性到多科性和综合性的发展历程,但是它们并非全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大学,它们走向综合性大学的途径和综合化程度各不相同。
  二、各大学的主体学科与强势学科不同,强势学科多为主体学科和特色学科。
  三、同类学科在不同类型的大学定位不同。
  四、以雄厚的文理基础学科为根基,以强大的有特色的应用学科为主干,注重发展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信息网 全文共6259字有删节

 运用过程理论,建设优势特色学科

 [按语]华东理工大学与我们学校具有相似性。目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博士授权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0(包括MBAMPA)52个本科专业;博士后流动站5个;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和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学科建设的任务是从学科布局发展转向更注重学科水平提高,未来十年或者更长的一段时间,学校的发展奋斗目标: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现摘录其校长钱旭红的一篇文章,仅供领导参考。

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中,高校如何培育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是我国高校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国家发展和振兴的过程,就是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大学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以聚集和造就具有独立人格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唯有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独具精神气质的大学,才能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

当前,我国大学制度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器物与制度层面的革新,需要大学精神的引领与支撑。多年来,华东理工大学从自身学科特色及办学积累出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将过程思想与过程工程作为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的特色,将服务国家与社会作为使命与责任,积极探索研究型、人性化的本科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产业、学科和社会英才

——从过程工程到过程思想

华东理工大学将过程思想与过程工程作为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的优势及特色,有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过程思想与过程工程是一代又一代的华东理工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对其实践所得的提炼,凝聚着师生们的心血。

1.体现过程特色的学科结构发展

学校的过程思想孕育发端于其过程工程。而过程工程本身也有一个在学科建设进程中提升、拓展和整合的过程。

学校最大优势和特色是化工学科,但很长时间校内化工学科对应的理科——化学学科都很弱,难以发展,更何况非理工类的其他学科,这对人才培养、学校发展很不利。正确处理单科与多科,化工学科与理工农医法等大类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化工是工科中五个传统领域之一,现代工学、理科学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化工学科的内涵,同时化工学科自身也需向前发展。对于这样一所大学,如果只强调化工,化工自身将无法发展;如果只强调多科性,学校也就失去了特色优势,成了无源之水。而面向过程的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2.过程工程向过程思想的提升

过程思想强调:过程与目标同样重要。在目标确定以后,重要的是具体实施过程。目标的实现过程可能并连机制同时存在几条途径;在确定了某一具体途径后,实施该途径的环节或步骤是一个串连机制。在目标实现中,选择过程和实施过程均十分重要,过程实施的质量决定最终达成的目标质量,其成败决定最终目标的达成与否。因此,要扎扎实实地实施每一过程,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步骤,才能实施最终的目标,即所谓思路影响出路,细节决定成败

如果说从化学工程到过程工程是一种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延伸和推演,这一转变帮助我们学校实现了单一的化工学科向多个工科学科的发展;那么,从过程工程到过程思想的醒悟,是一种理念、思想方法上的提升,这一提升帮助学校的学科结构从单一的工学门类走向了理工农医经管等多个学科门类,帮助学校从思想上认识到过程思想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帮助华东理工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生存哲学。

从单科性的华东化工学院发展成为多科性的华东理工大学,实践与创新中渗透着强烈的过程思想。重视过程研究、重视过程思想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渗透,是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特色所在。过程工程与工程思想这一体现华东理工大学发展脉络及全校共识的理念得以确立,对学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强化、强调过程,既是学校合理的现实定位,也是多年来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的基本传统。

 ——适应过程优化过程设计过程

目标确立后,随后的全部工作内容就是如何进行过程实施。条条道路通罗马,实现目标的方法或途径有许多种,这其中必然存在优劣之分。而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关键就是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和经验,寻找科学合理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目标。这就是一个过程工程,即依据工程的观点和理论寻找或创建一条最优或相对较优的方法或途径,以科学合理地达成目标。

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依赖于过程。能否认识过程的特征与发展规律,是否善于适应过程,改善过程的状态与结构,进而引导过程,关系到它们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它们的未来。

1.在适应过程中谋求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的办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体制转型、高等教育规模数量的增长这两个变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适者生存、特色生存,是21世纪高校,也是华东理工大学不可回避的命题。

对高校来说,面对外部变化,首先必须调整内部结构,适应环境的变化。尽管我们尚处在这一调整的初级阶段,尽管我们对发展过程还不甚熟悉,但是,我们必须时刻应对变化,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如果没有这一忧患意识和改革意识,将有被淘汰的危险。

2.优化过程发展结构,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近几年,华东理工大学在调整、优化和完善过程,增加适应性,走特色强校之路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强校之路的发展方针,使学校在适应过程、优化过程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3.设计过程,引导教育发展与实践

过程思想是华东理工大学在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通过实践我们更坚定了教育要在过程中行进的信念。

华东理工大学的教育发展的过程实践表明:(1)过程与目标同等重要,目标依托过程而存在,人才素质在过程中养成。重视确定目标后的过程,重视理论引导下的实践。政界、业界和学界英才是在实践中塑造的。因此要强调与过程相关的思想、理论、方法、技术、策略、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训练与教学。(2过程是促进目标、理念、价值、兴趣实现的关键基础步骤。过程思想凸显过程及其操作在目标实现中的重要性,凸显人的体验及实践在人生定位中的重要性。过程影响目标,实践丰富理念,千里始于足下,细节决定成败。对过程及其实施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才是真正的过程工程。(3)对过程的重视,是对当代社会伴随市场经济而滋生的只重目标不问过程的极端功利主义、浮躁行为的校正。大学更要重视传授知识的过程。求真求是、培养新人是大学的理想,而勤奋求实是探索真理的必经的过程。

通过过程互动与过程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作了大量尝试。机械设计是大学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机械零部件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的能力。从1999年开始,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引入创新机械设计教学环节,进行师生互动,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教学效果。迄今为止,学生共申请专利7项,其中可折叠变升程螺旋拉杆式千斤顶5项专利获得批准,并且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突出成绩。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12182800字 有删节

校区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按语]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短短的几年时间,国家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在市场经济和大众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的办学效益问题变成了摆在大学领导者面前的突出的问题。文章认为:高校办学效益的基本点一是毕业生的质量及社会认可度,二是高校建设的资金使用效益。这两个方面的效益决定着高校建设和发展是否健康,是否有后劲。效益好,发展才有后劲,才是可持续的。
  如何提高每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是今后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在这一波快速发展之前,我国高等教育曾经历了很长的投入不足、发展不够、欠账较多的时期。近期虽然有大量的资金、土地投给高校,但是投入的大部分是贷款,不少高校债务负担较重。因此,仅就高校的硬件建设而言,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校区建设要与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相协调,做好科学规划。在老校区的改造、新校区的建设中,首先要做好规划。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校园建设规划要体现学校长期发展运行的基础性、法规性、全面性与持久性,要充分考虑本校的特点,包括学校的历史、办学特色、学科布局、办学定位、发展目标、文化传承等。从总体规划、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和色调到校区绿化、环境布置乃至更细微的地方都应形成自己的标志或符号,使人们身临其中,能清楚地体验到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感受。在新校区的建设规划中,要多方论证,在建筑布局和房间的使用功能上,充分考虑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以后学科专业可能出现的调整留有余地。校园建设规划一旦形成就要严格执行。这样才能避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盲目性、随意性、重复建设所带来的巨大浪费。
  二是节约用地。争取土地是各高校领导们的共同心愿,对学校的发展也是必需的。目前,对于来之不易的土地必须节约使用。在具体操作中,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做好总体布局规划,建设具有适宜尺度的校园空间,为以后的发展留有充足的余地。
  三是建设生态校园。生态校园是高校长远发展的追求。创造优美、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是校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必须考虑校园环境的生态化,这包括保持自然、防止污染、有益健康、节约能源等方面。保持自然,对多数学校来说要注意因地制宜,利用好自然景观。在绿化、造景建设中要多用易成活、成本低的本地草、树品种,缺水地区慎建人工河湖。
  工科院校的实验教学和一些科研项目可能会产生污染,在结构布局、配套设施建设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在减少排放、有效处理等方面下功夫。我校的化学专业在教学与实验中所用试剂包括部分有毒药品,我们就将化学实验楼独立安排建设,并将试验废物统一收集处理。在新校区的建设规划中,要注意对有毒药剂、有可能造成传染的物品的存放、使用、收集、处理等统筹考虑。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学生密集场所要充分考虑采光与通风,并能及时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节约资源方面,要最大限度地自行处理校园内生活污水,扩大使用中水的范围;最大限度地使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节省电、热等能源;适当投入完善节能技术措施,减少浪费。
  四是节俭建设校区。这在新校区建设中尤为重要。建设一个校区,不可一味追求高标准、好材质。从校园文化的角度考察,学校文化的底蕴不在于,在于,校园装饰宁可淡雅不求靓丽。欧美一些大学城是数百年文化积淀和自然形成的大学集群,而不是靠三五年短、平、快拼出来的。校舍的规划、建设特别要避免闲置和浪费空间。学校建筑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建设费用、配套费用和使用管理费用都与建筑面积相关。校舍装潢不宜追求时髦,越是时髦的东西过时越快。
  目前高校负债运行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制定政策,扶持高校;另一方面高校也必须通过加强管理和经营,逐步克服困难。
  一是要完善政府的投入和监管机制。各级政府可以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建立良性导向机制,对办学效益好的学校加大投入。但建立导向性投入机制的前提是政府对高校要有办学效益评估,可能近期难有大的提高。
  二是大学自身要讲求效益,讲求成本,经营学校。高校的管理要有细化的操作流程,将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责任明确并且落实的制度才是真正的制度。高校要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建立办学成本核算机制,将能耗、资源占有使用计入办学成本。目前,为了出成果、上水平,各高校都鼓励教师争取项目搞科研。除了科研日常支出使用项目费外,占用的房舍、消耗的水电一般都不计在内,发表论文还有奖励,这种粗放的成本管理有改进的必要。科研成果也要体现对学校的具体贡献,资源的使用要计入成本,有限的资源要优先供给出重大成果的人。不同的高校可以区别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经营学校的各类资源,改善学校的财政状况,积累发展后劲。
  三要继承传统,提倡节俭,提倡义务劳动。目前,我国仍然是穷国办大教育。在高校中提倡艰苦奋斗并不过时,即便将来国家富裕了,仍然需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回顾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几乎都参加过建校劳动,现在学校中的参天大树多是建校初期学生们动手栽种的。也正是这种艰苦奋斗的教育与实践,塑造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格完备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没有劳动意识,不能不会体力劳动,不会挖坑种树,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在学生教育中,加强劳动观念教育,适当安排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也从本质上体现以人为本。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6123861字 有删节

报送:各书记、校长、工会主席、校长助理、两办主任;       

主编:周奔波        审稿:刘子实       校对:姜美英       

印数15                             2007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