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
当前位置: 首 页 >> 决策参考 >> 正文

高教发展信息第11期
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04-09-16]       阅读:

本期要目:

教育部高教司评估处处长朱洪涛在浙江大学考察时的讲话

对高校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关于教学评估工作的讲话

以双层评估制度为核心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观点

简讯

教育部高教司评估处朱洪涛处长讲话(摘要)

一、 加强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1994年开始,教育部以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和水平评估等四种形式,对254所高校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2003年启动新一轮评估方案,对42所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评估,促进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了高校自身办学的水平,加强了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和健全了各项教学规章制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1、教学评估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扩招满足了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但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校的规模、结构、内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通过评估来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教育部在制订《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并以此为抓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教育部建立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把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生命线,把本科教学作为重中之重。

2、教学评估是国际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各国普遍通过评估对高等学校施加影响,促进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办学思路,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教学评估是高等教育管理很重要的手段。

3、近十年实践证明,教学评估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评估工作的基本方针为“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方针,贯彻这一方针对高校建立机制、练好内功、建立规范,是一种机遇。教学评估加大了政府的投入,增加了学校的凝聚力,也解决了办学过程中较多的问题。

当然对教学评估也是有争议的、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评估非常辛苦,没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投入是做不好的,当前值不值得做。

二、 怎么抓好教学评估工作

1、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教学、支持教学、重视教学的氛围。评估工作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评估过程既具有全面性,也具有随机性,评估的结论具有历史性。专家组认为评估结论是具有历史性的,评估是对过去的肯定或否定,对现状的判断,对办学思路、发展前景的诊断,而评估重在建设,所以评估必须依靠全校师生积极参与。

2、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教学评估涉及到的面非常广,不仅涉及到学校的办学思路、定位,而且涉及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后勤对教学的服务等等,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加强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科研之间的协调。教学评估不要认为仅仅是教务处的责任和主管教学校长的责任,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理应非常重视,教学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配合。

3、深刻领会20字方针,把握好评估工作的正确方向。评估是长期、持续的工作,20字方针与国外的评估理念是一样的,有国外专家认为评估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估的目的就是重在建设,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评估工作中的难点、重点和应把握的方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确定学校发展定位、品牌和特色。

2)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不光是建立一个机构,通过评估形成制度,外部评估来自教育部、中介机构,更重要的是内部的评估,通过自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检验。

3)建立高效的教学管理体制。现在高校合并、扩招,规模非常大,而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以建立一个有效高能的教学管理体制,这非常必要。

4)实现多方长期受益。通过评估学校受益、学生受益,而且受益应是长期性的。通过评估,学校的硬件建设会发生很大变化,管理也能上一个水平。学生是否受益要看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多少学习机会、学习资源。教学评估要靠扎扎实实的建设,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发挥作用、都要进行改革,几年后,才能看出效果,受益才是长期的。

5)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迎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不应弄虚作假,尤其是在准备材料过程中。评估过程中需提供近三年的材料,材料应当“准确、相关、完整和诚实”。评估资料、材料厚今薄古,重点是现在的材料,过去没有的、丢失的材料作个说明即可,尚没有的规章制度可以建立和健全。准备材料是个梳理过程,必要的形式要有,也肯定要有突击,但总的要实事求是,反映真实情况。评估主要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把握好评估的重点。除硬件指标外最关键的还是软件指标。去年评了42所学校,有区分度的也就是78个二级指标。这些关键指标主要是: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果等,也包括特色项目,这些是学校的灵魂。

三、 教育部在建立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方面的思考

1、建立了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全面推动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估工作。

2、正在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发布制度。

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评估中介机构。即将成立具有独立法人的“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不断提高评估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4、引导和鼓励学校建立和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估制度。

5、加强地方政府对高职高专学校的评估。

6、逐步开展与职业(专业)资格认证机构的合作,与职业(专业)资格认证评估相挂钩。

7、建立社会评估中介机构的资格认证制度。

8、借鉴和运用现代评估技术和方法。

9、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评估专家队伍。

摘自浙江大学网站新闻

对高校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高等教育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估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选用以及权重的确定都将影响评估的结果。因此,深入探索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以及不断完善权重的分配方案对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将针对列入“211工程”的大学的特点探讨其综合实力评估的指标体系。

一、学校声誉

学校声誉是高等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社会各界留下的综合印象的一个反映,是社会各界从模糊的角度对高等院校的一个评价。这一指标的数据应从广泛的社会问卷调查中获得,并且问卷对象应包括社会各个层面与领域的人士,如知名学者、专家、校长、企业家和中学生(高中毕业班)等。

二、师资队伍

1、教师结构。这一指标可以通过“专职教师研究人员占教职工的比例”、“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专职教师、研究人员的百分比”和“教师职称年龄比”来反映。

2、高水平教师占专职教师、研究人员的比例。

三、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评价。

1、师均拥有的国家科研基地数。“师均拥有量”这种方式能将被评对象的硬件设施与教师的工作效率结合起来,真正地体现出高校的科学效率,体现教育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师均拥有人文社科重要研究基地数。

3、师均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数。

4、图书资源。图书资源应该涵盖两个方面的指标:图书总量和生均图书量。

四、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生占全校学生的比重。研究生占全校学生的比重还应与科研项目和经费等挂钩。

2、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落实率。

3、毕业博士生生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

4、毕业生质量问卷调查。

5、师均国家教学成果奖。

五、科研效率

科研活动的效率可通过以下指标体现。

1、师均科研经费(纵向经费)。纵向经费指的是国家及各部委设立的科研基金,直接反映了高校的科研竞争力。

2、师均科研经费(横向经费)。横向经费包括: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经费及其他渠道获得的经费,反映了高等学校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3、师均获科技奖情况。

4、师均发明专利情况。这一指标体现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高校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创新效率。

5、师均发表论文数,也反映了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6、科研成果转化率。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提出了一个“211工程大学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这套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针对性强,它是充分考虑到我国“211工程”大学的发展特点而设计的指标体系。第二,淡化数量,突出效益。这套指标体系中多处采用了“师均拥有量”、“生均拥有量”等形式,以此来体现高等院校的办学效率和教师质量,真正反应出一个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第三,设计了问卷调查的指标,充分考虑到社会各界的看法,特别是关注来自非教育界的,但又对教育密切相关的人群的评价。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6

1   211工程”大学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体系(未确定权重)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权重

三级指标

权重

学校声誉

知名学者、专家,校长,企业家,中学生(高中毕业生)问卷调查

教师结构

专职教研人员占教职工的比例

教师的职称年龄比

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专职教师、研究人员的比例

高水平教师占专职教师、研究人员的比例

两院院士占专职教研人员的比例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占专职教研人员的比例

长江学者占专职教研人员的比例

跨世纪杰出人才占专职教研人员的比例

师均拥有国家科研基地数

师均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师均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师均拥有国家专业、专项实验室

师均拥有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数

师均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数

图书资源

图书、期刊总量

生均拥有图书量

研究生占全校学生的比重

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落实率

毕业博士生生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

毕业生质量(企事业单位)问卷调查

师均国家教学成果奖

师均科研经费(横向经费)

师均科研经费(纵向经费)

师均获科技奖情况

师均自然科学奖

师均科技进步奖

师均技术进步奖

师均发明专利情况

师均发表论文数

SCI收录论文

SSCI收录论文

EI收录论文

科研成果转化率

在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总结会上的讲话

浙江大学校长  潘云鹤

一、要认真做好准备,迎接明年教育部对我校的评估

   

 为期一年多的学院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已经告一段落,这次学院评估得到了全校各个学院、学校各个部门的重视、支持和配合。通过评估,既全面总结了学院组建以来本科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同时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今后改革和建设的方向,为迎接明年教育部对我校评估作了积极的准备。

来茂德副校长在总结中提到了评估组专家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如学科专业调整,效果特别明显的是农学类专业、农业工程类专业和软件专业等;合校后学校对本科教育共投入2.5亿元,许多学院也有配备经费投入教学,使教学条件得到充分改善;还有大力开展学科竞赛、SRTP等课外科技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等。

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学院本科教学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差距,认真进行整改,以更好的成绩迎接明年的评估。

二、深化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

最近几年浙大作为研究型大学,如何进行本科教学改革已讨论过多次,并提出了本科教育理念和改革措施。研究型大学的结构有别于一般大学,知识传播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本科教学理所应当有很大的不同。浙大的特点是综合性研究型,学科最综合。要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增强对新理念的认识。

1、稳步推进学分制。从2002年起浙大已有30%的学生可申请转专业,今年又提高到50%,今后将有更多学生能自选专业。从近二年的实施情况看,学生对转专业比较理性,控制能力增强。通过选课制将淘汰教学效果差的教师,教师也存在着下岗、下课的问题;通过实施学分制,学生学得更加主动和积极,更加生动活泼,学到的东西更多。同时也把竞争带给教师,促进本科教学起了巨大变化。因此,实施学分制效果是多方面的。

2、不断进行专业调整。学科专业要不断调整、改造,要与时俱进。即使专业名称不变,其内涵也要不断更新、充实,如国外的机械专业,虽然名称没改,但改革力度大,教学内容非常前沿。实践证明本科教学应该与科研紧密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应该对学科发展相当敏感。

3、优秀人才的特殊培养。今年是混合班建立20周年,混合班的学生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2000年创办了竺可桢学院,开展文科和理科优秀学生特殊培养的探索。此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我们还创办了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强化班的学生非常活跃,在创业竞赛中各种创新理念层出不穷。浙江大学的优势在于综合交叉,通过管理制度创新,使理工科学生在后二年可以学习大量管理和经济方面的知识,并得到实践训练,以取得更好效果。

4、建设国家教学基地、优化课程体系。我校有一批国家人才培养和课程基地,通过近几年建设,已取得许多建设成效。同时通过几轮教学计划的调整,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正在建设一批国家、省和学校的精品课程。今后我校还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和改革力度,力争更多的课程成为精品课程,使一批课程有好的教师、好的多媒体课件,优质课程要更多地开展双语教学,以促进本科教学的国际化,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5、本科教学多方投入,硬件条件不断改善。合校后,学校和学院都加大了对本科教学的投入,使我校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紫金港校区的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其它教学条件达到了国内一流,也是我校历史上最好的水平。

6、学生学习模式的改革。当前学生在如何学习的模式上没有很大改变,在一次与学生对话中,我感到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十年前浙大讨论的问题上,即科研与教学的矛盾问题。事实上通过这几年讨论,大家认识到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是互补的,科研带动并促进着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学生进校后没有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还是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在要求大学的教师。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是中学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之间的过渡桥梁。学生应该进行学习模式的转换,即从高中的灌输式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式学习方式。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可以提供与众不同的、丰富多彩的专业、课程和交叉学科,可以构建独特的知识结构。因此学生要主动学习,自己选择课程和成才道路,利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使自己成为独特的人才。

7、扩大国际交流和跨文化学习的途径。目前我校参与国际交流的学生每年仅300多人,今后要争取每年有1000名学生到境外交流。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每年要增加国际交流名额,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争取出去半年、一年,也可以出去一个月、二个月,去接触另一种文化,开拓另一种视野。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开展跨文化学习,认识到各种文化之间的不同,对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将有很大的帮助。

三、实施四学期制

各学院要抓住下一学年实施四学期制这一改革契机,使本科教学更上一层楼。一个很大的震动可带来很大的改革,带动很大的前进。实施四学期制就是教学系统中一个很大的震动,利用好这个机遇,可以推进课程改革,压缩课程设置,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对学生是很大的促进,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接触更多的课程;可以使更多研究型教授有时间参与到本科教学中。这个变革将是很深刻的。通过这次变革把本科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促进课程、师资、学习方法的改革,把本科教学推向更高的水平。

明年上半年将举行四年一次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奖活动,我们要积极准备,精心组织,以争取优异的成绩。同时通过这次学院本科教学评估及总结,促使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取得新的成绩。

摘自浙江大学网站

以双层评估制度为核心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问题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始终是办学者、教育者、管理者萦绕于心、常议常新的问题。必须在全面分析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各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兰州大学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的以双层评估制度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1、双层教学评估第一层:课程教学质量评估

本科教学主要是以课程为单元进行的。课程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大要素。而其中教师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主导型因素。学校首先从教师课程教学评估入手,建立教师课程教学评估制度。

从评估的方法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

从评估的角度上,分为教师自我评估、专家评估和学生评价。

从评估的内容上,分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个方面。

从评估效用上,明确规定教师在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前,必须通过课程教学评估;实行一票否决,未能通过课程教学评估,不得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

教学评估既是管理行为,又是学术行为。

2、双层教学评估第二层:院系教学工作评估

根据学校研究型大学的定位,院系教学工作评估的核心指标确定为研究生考取率、毕业生就业率、教授开课率、优秀教材选用率、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聘请国内外专家人次及教学时数、双语教学课程比例等。

3、成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专家组织:教学顾问组

学校于1995年成立了以检查课堂教学为主要任务教学顾问组。这支队由我校了解国内外本学科教学改革、熟知本校实际,有思路、有见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热心于学校教学及教学改革的离退休教授组成。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听课达2000余门次,对学校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保证教学质量,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建立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组织:学生信息组

2000年成立了学生信息组,信息组成员来自各教学单位,主要职责是了解并反映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密切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5、完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通过调查、分析,检查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并研究改进。我校毕业生跟踪调查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校内调查,即在学生毕业前进行调查。另一种是校外调查,即在学生毕业工作若干年后,向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做的调查。这两种调查都采用简明的问卷式。

6、抓好关键环节:评估结果的利用

一是利用教学评估结果,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二是充分发挥教学评估的导向功能,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三是促使院系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形成竞争局面。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10

  大众化时代如何看待精英教育

《中国教育报》发表张尧学的文章指出,应该从投入体制、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深化改革,建立精英教育的保障体系。

精英人才的竞争是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精英教育是精英人才产生的主渠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也要有很好的精英教育,我们应该重视精英教育。

制约精制教育发展的障碍有:

——缺少培养精英人才的意识和环境。迄今炎止,我们对精英教育的研究甚少,即使是外交、医疗等迫切需要精英教育的领域或行业,我们也未提倡精英教育或研究精英教育的相关问题。

——培养目标不明确。缺少理科基地、工科基地等人才培养基地,也缺少相关研究和明确的目标。

——投入不足和缺乏相应的机制。我国大学生的年生均培养经费不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1/20。精英教育意味着比大众化教育有着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更大的经费投入。不能仅靠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要建立新的经费筹措机制。这些机制可能包括鼓励和接受捐款,成果转化和专利转让,和企业或行业部门进行联合培养等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

——学生自身缺乏成为精英的动力和精英意识。

——教风和学风问题。目前的教风和学风问题也是严重阻碍精英教育的问题之一。

——学校体制问题。例如在教研室、系、院和学校的管理体制上,在人事管理、科研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管理体制方面都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与推进精英教育不相适应的地方。

  高校大办文科运动

《中国新闻周刊》发表许纪霖的文章认为,如今中国办大学的思维误区,可以说是三个字:高、大、全。建硕士点博士点层次越来越高;合并兼并,学校越搞越大;恨不得将所有学科囊括齐全。高大全是有了,偏偏失去了大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自己的风格。

近两年来,各地的理工科大学,一窝峰地出现了办文科的热潮。文学院、法学院、文法学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开花。

有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是可以由钱和人堆出来的。他根本不知道不懂得:一个大学的文科是否一流,不是看一时之间引进了几位大腕,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几篇论文,而是是否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术梯队,拥有以博士点、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文科基地为核心的学术建制;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其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其他大学中占据学术要津。从这一意义而言,文科之成立,犹如十年树木。一所大学是否适合发展文科,不仅取决于硬条件,还要有软环境配合,即所谓的人文氛围。

其实,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要办文科?为什么一定要成为综合性大学?如今的中国大学,千校一面,只有量化指标下的排名,没有办学风格的分野。在教育管理部门严格的考评指标导引下,中国的大学越来越同质化,单面化。

全球化大趋势下,最可怕的不是落后,而是跑错方向。

体制弊端已成中国教育改革难题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认为,教育体制越来越成为中国深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是教育业缺乏自治自主性。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教育部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水平。教育部权力越来越大,大多和教育有关的资源还是由教育部来加以分配。从教育经费到职称评定到莫名其妙的博导体制,都和教育部对资源的垄断有关。和政府的紧密关系意味着教育业没有任何自治自主性。当任何教育资源都是由政府来分配的时候,政府的评介也就成为教育界所要追求的指标了,这就失去了教育界本身的目标。这个恶性循环不打破,教育改革就没有希望。

其次是没有外在的竞争压力。中国的教育界没有一个竞争环境。教育基本上还处于国家垄断状态。尽管有各种类型的民办学校(包括大学)产生,但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更为糟糕的是,新产生的民办学校往往就是企业,以盈利为目标,忽视教育的特殊性。在没有竞争压力下,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缺乏动力。结果,教育界就象一个亏本的大型国有企业。教育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却是个无底洞。

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教育界形成了一种谁也不想看到的精英淘汰制,最显然的就是人才外流。另外还有教育投资的外流。教育体制的改革再也不能回避了,政府必须痛下决心,彻底改革旧制。人才竞争场上的失败永远弥补不了其他方面的伟大成功。原因很简单,教育是个百年大计。

 高教改革五点建议

《教育文摘报》2004211日刊登上海教育科学院院长胡瑞文的文章,作者认为,高等教育改革要与市场紧密结合,对此提出五点建议。

一、体制要创新

我们的高等学校要学会运用社会的资源和资金,现在对这点大家思想比较解放,但是怎样能够和上市公司和大的企业集团合作办学是可以研究的。与国外的大学合作办学,可以引进他们的软件、课程、教师。通过老大学孵化新学院是个好办法。国外大学校长的一个任务就是搞钱,一个任务就是选院长、选高水平的教师,而且不惜代价。真正解决发展的资源短缺问题还是要靠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只有积累更多的资源,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大做强。

二、管理要分权

万人以上大学、巨型大学要搞两级管理,要分权不要集权。集权导致效率降低、层次过多,主观主义会增加,下面的积极性就不高。大学校和二级学院在人事、财务上都应该分权管理,能放的权利尽量放。大学校部全部集中管理是和市场经济分权的原则相背的。校部应该管督导、预算、评估、规划。

三、管理干部要职业化

主张副院长、副主任要职业化,不一定是学科专家,包括我们的副校长不一定都是博导。不一定要很高学历的人来搞管理,应该研究管理干部的选配方法。管理干部也有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一门专业,一门学问。

四、学校定位要实际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学校科学定位非常重要。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约占美国高校的3%3500所中只有120所大学是研究型大学。而现在我们有些校长在班子或群众的推动下,往往把目标定得太高。

目标的确要考虑学校的基础,考虑学校能够得到的资源,包括能得到的学科带头人,也包括财务。研究型大学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能成为重点学科,都要领先,资源分散绝对搞不好,一个学校能有五六个学科办成高水平,已经很好了。

学校要有一定的定位,有特色、特点、个性,要发展学校的优势,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学校的培养目标跟学校定位相关,学校的课程、学科、教师结构都要和定位配套。

另外,要研究人才市场新的岗位需求,专业升级需求,设置新的专业。

五、教师队伍要质量数量并重

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高校发展的一个瓶颈。全国的师生比118,如果加上民办学校兼课的,加上学历文凭考试的,加上助学自考的,估计超过120。现在看来,师生比本科院校最好是11416,太高了就没有时间搞科研,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上网去汲取新知识,而且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质量就会下降。教师宁可多储备一点,教师成熟要有一个过程。

“教育部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

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综述

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教育部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0432931日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同志参加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吴启迪副部长在报告中指出,评估工作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质量宏观管理与监控的关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该集中研究和解决如下问题。第一,政府要转变观念,从严治教,形成新的质量保障机制。要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命令、行政审批模式中摆脱出来,集中抓好宏观质量管理、评估监督与质量保障工作。第二,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办学竞争机制,要搞好评估规划,定期采集并向社会发布各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增强高等学校办学的透明度。第三,加快筹建评估中介机构,并尽快开展相应的评估工作。第四,建立并逐步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与机制。第五,地方政府要统筹本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评估工作。第六,尽快建立地方和社会的评估中人介机构的认证制度。第七,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在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前提下,制定科学可行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实现以评保建、促改、保管和通过评估达到分类指导、共同发展的目的。

李进才委员代表《普通高等学校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课题组》,向大会汇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修订、征求意见)见的研究和修订情况。征求意见稿所采用的方案仍然坚持采取单一的指标体系,力求简明,突出重点,并与教育部新近颁布的有关文件规定的办学新标准相一致。补充增加了如“师生比”、“教学水平”、“校园网建设”等观测点,去掉了“生均教学经费”内容。在不同等级观测点的表述方面,力图更加准确并加以区别开来。为了体现分类指导原则,特别是使评估指标体系考虑到不同层次、水平和类型高校的实际,征求意见稿针对医药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部分评估指标的调整进行了说明。特别是针对国家重点建设类大学,主要是“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部分评估指标体系,与一般高等学校相比,提高了若干评估观测点的标准和水平。

与会委员们围绕课题组所修订的方案发表了意见和看法,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加强宏观研究问题。评估指标体系、标准与方案对教学发展和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因此,一定要使评估标准与方案本身更具科学性、可靠性,否则会造成历史性的问题。委员们建议,教育部应该拿出一定量的经费,多组织几个研究小组,并且保持研究小组的稳定性,长期对方案进行研究。

第二,关于评估指标的统一性与灵活性问题。委员们认为,评估指标体系应切合实际,指标宜粗不宜细。单一标准不能很好地区分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与特色,应该有多个评估方案,如“‘985工程’大学教学评估方案”、“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方案”、“‘211工程’建设大学教学评估方案”、“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教学评估方案”、“地方高校教学评估方案”等。

第三,关于评估方式问题。委员们多赞成多种形式的评估方式,作为中央政府,教育部应该抓两头,即合格与重点,省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常规教学评估,只有通过本省组织的评估且获得优秀的学校,才能够申请上一级的优秀评估。评估方式应多样化、日常化,要把不定时采集和公布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与进校考察紧密结合起来,以便专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集中考察评估软项目。

第四,关于指标体系的区分度与关联度问题。当前评估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缺乏应有的区分度,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各个指标之间的整体关联性。表现为,一方面,在若干指标方面被评高校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优秀。但事实上,不同的高校,其办学思路、风气、特色等方面应该是有较大区别的。同时,同一个指标(比如课程、师资队伍、质量监控等)之间的优秀、良好、合格之间的区别如何进一步明确,应有一个明晰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定义。另一方面,不同指标之间不是互不相干的,某一重要指标成绩低,相关指标的成绩却高,这是矛盾、不可思议的。应该确定“关键指标一票否决制”,即某些关键性指标只要有一个没有达到优秀,整个教学水平评估就不应该获得优秀。

摘自《教育研究》2004年第7

送:校领导                                               

印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