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目:
●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四个方向上稳步前进
● 认真落实《意见》深入扎实开展高等教育研究
● 高等教育新跨越与大学“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 观点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
今天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的日子,评估中心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全面启动。我代表教育部,向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前来参加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新闻发布会和关心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和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一个国家级评估机构,直属教育部领导,受教育部委托,专门组织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及各项专业评估工作,从事非常重要的工作,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大家对中心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借此机会,我就今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
全面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建立评估中心,是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上的一件大事,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到新阶段新要求的必然产物,是教育部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狠抓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重要步骤。必须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大背景、大思路出发,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
1.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新人,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为了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成人和成才的需求。我国有重视教育质量的优良传统,祖国和人民对青年学生寄托着殷切的期望,广大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愿望,政府和群众对我们的高等学校寄予很高的期望,花了那么多精力、那么多财力和那么多感情把孩子送到我们高等学校,我们必须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作,质量上去了,孩子们成才了,人民群众就满意了。这是高等学校光荣而神圣的历史责任。
当前,必须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体形势非常好。2004年,我国各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20万,是1998年招生108万的4倍,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了2000万,居世界第一位,毛入学率也已经超过19%,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也不断提升,高等学校的育人水平和学术质量在不断提高,对社会的人才贡献、知识贡献和科技贡献日益突出。近年来,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与我国签订了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互认协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泛认可。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获得的科研经费资助总额是1996年的5倍,是1998年的3倍多,这是一个相当大突破。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两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国际上数十所顶尖大学的校长前来参加会议,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他们对所感受到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变化和发展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实践证明,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是有保障的,特别是本科教育在国际上也是处于先进水平的。
同时,在近几年快速发展情况下,高等教育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存在的基本矛盾,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所有问题都是由此引发的。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水平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化要求。高等教育观念、培养模式以至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还存在问题。因此,必须在成绩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满腔热情,只争朝夕,抢抓机遇,扎扎实实地推进质量工作。
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这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具体体现,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一方面,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前进中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快速发展,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才能使人民群众满意。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高等教育还要发展快一点。要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高等教育新的更大的发展。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是最基本的国情,13亿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则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从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财富,矛盾转化的条件是教育。中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高等教育的规模还要持续发展。正如,温总理在最近一次会上所讲的,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集中更多财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实现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当前,要特别注意提高质量,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抓紧抓好。
2.全力以赴、齐抓共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既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各项工作的归宿。衡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目的,就是要看高等学校是否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否向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知识成果。
当前,要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提出了《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简称为“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提高质量的方方面面,包括了抓好人才培养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精品课程(去年教育部评选出150门国家组精品课程,今年马上要评选出300门,五年内评选出1500门精品课程,并使之上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外语改革等项目。质量工程还提出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鼓励名师上本科生课程,鼓励使用优秀教材,要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项目。其中质量工程最重要的第一位的措施是全面推进教学评估工作。
政府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质量工程,是从外部促进质量提高,但提高质量最为根本的还取决于高等学校自身。提高质量靠的是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学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努力学习,善于学习,快速成才。此外,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学工作,切实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把教学置于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尊重教师和人才,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才能保证将提高质量工作落到实处。要下决心改变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高校忽视教学工作,忽视质量的倾向,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重视质量上来,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3.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把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如上所述,提高质量,需要加大投入,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重视,需要转变观念,需要教育教学改革。但要做到这些工作,或者说使这些工作长期发挥作用,需要建立一种高效和长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
评估就是这样的一种长效和高效措施与机制,通过评估根本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是被高等教育实践证明了的一条规律性的措施,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建设的共同经验。发达国抓评估工作已经有多年的实践,总体看评估是很有成效的。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始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估工作试点。到2003年底,共对全国296所本科高校和26所高职院校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试点。与此同时,实践证明,我们抓评估工作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这一点,我和启迪同志以前在任大学校长时都深有体会。评估工作贯彻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分发挥了评估指标体系在促进学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规范高校办学行为、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创新办学思路等方面的指挥棒作用。本科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取得成效的事例很多。这里,我只举高职教育评估的事例。我们在高职院校教学评估方案中明显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把就业率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作为检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一导向政策明显推动了学校正确定位,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收到很好的效果。今年高职院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40万人,但就业率增加6个百分点,就是很好的说明。
二、当前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几项重点工作和重要任务
按照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今年是全面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关键一年。评估工作任务繁重,头绪很多,但当前要集中力量重点抓好以下几件工作。
一是要建立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评估制度。本科教学评估由教育部统一领导,具体由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与有关司局配合组织实施,高职院校教学评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委)领导和组织,但教育部要组织专家进行抽查评估。即全国2000多所高校每五年都要接受一次评估。截至2003年底,我们有本科高校644所,独立学院30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900多所,按照五年一轮计算,每年要评估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200左右,同时每年抽查已参加过评估的高职院校50所左右,总计250所上下。通过这种大面积、连续轮回的评估方式,建立起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保证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学质量工作常抓不懈,通过评估,把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建立经常性的、每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发布制度。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是反映高校教学工作运行状况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高等学校每年都要向教育部报送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向社会进行发布。我们公布数据,但不搞排名和打分,我们的目的是使社会及时了解高等学校教学基本情况,增强高等学校办学透明度,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高等学校教学工作。
以上两方面是一个统一整体,相辅相成,互相印证、支持和促进。专家进校评估,首先要核实被评高校每年上报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真假。另外,平时统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也可进一步减轻高校评估负担,起到辅助评估作用。
三是要与社会行业协会合作,逐步开展并扩大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评估工作。综合评估工作全面反映了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状况,这种评估非常重要,但同一学科专业、同一高等学校不同学科专业具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状态如何,需要专业评估才能说明。专业教学评估更具同一性和可比性,准确程度更高,说服力更强。要推进专业教学评估工作,逐步探索将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一些专业协会,如建筑、土木、城建等协会已经开展了专业评估与认证和证书相合的探索,将来要加以推广。当然,开展专业评估应有个过程,要经过试点,逐步推广以至到全面展开。专业评估工作量大面广,而且行业性较强,需要动员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共同开展好专业教学评估。
四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建立。评估是重要的指挥棒,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的要求,对推动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要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为契机,带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监控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形成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三、从严治教、强化管理,以评估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高等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机构,高等教育以及高等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管理制度是不是健全,不仅影响自身质量,也影响一代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依法行政,从严治教,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认识高校管理问题。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管理上也积累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现在开始浮出水面。有教育质量问题、学校财务问题、乱收费问题、教师对学生放松要求和管理问题等,这些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人民群众有所不满。因此,加强管理符合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宗旨。所以,一定要以评估为动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从严治教,强化管理。
当前,要特别强调从严治教,对高校、对教师、对学生都应从严要求。对学生而言,要严格要求,坚持严师出高徒。以人为本绝不是放松管理,加强管理才能保证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能把严格要求与培养创新人才对立起来,“严”与“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严”对学生健康成长有好处,这一点含糊不得。
对教师也要严格要求。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高等学校要把师德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名师、教授要给本专科学生上课,教师要一心向学,投入最多时间、最大精力和深厚的感情于教学工作上,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模范履行职责的教师,要给予表彰。
领导更要严格自律,做全校师生的表率。领导手中掌握着权力,要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领导要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
要加强高校教学和学术管理,坚决治理不正之风,维护高等教育良好的声誉和崇高形象。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严肃财经纪律,对于招生、考试、收费、后勤、基建等薄弱环节要切实加强管理。要建立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处和预防体系,从源头上争取高教战线党风、校风和学风的根本好转。高等学校越是面临大的发展,改革面临大的突破,越是要把从严治教摆在重要位置,凝集高校人心,确保高校稳定。
具体到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也有一个从严评估问题。要客观掌握评估尺度,不放松要求,不降低标准,要通过评估出真实性、准确性、公正性和权威性。要发挥评估指标体系对高等学校办学指挥棒作用,要特别重视评估体系与评估标准建设问题,对学校的办学给予正确的导向。下一步要探索建立将评估结果与高校新建专业、确定招生计划、审批学位点以及财政拨款相联系的政策,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真正把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各高等学校重视评估是必然的。但越是受到重视的事,就越应该从严要求,杜绝问题出现。比如,我们把高校就业率评估作为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依据,但有的高校在就业率上弄虚作假,欺骗评估专家、欺骗政府和社会,影响很坏。所以,评估工作中,要建章立制,严明纪律,做好评估规范化建设工作。要做到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评估过程、评估程序和评估结果全部公开,做到评估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为保证高校评估工作的公正性,教育部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评估工作。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11期)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四个方向上稳步推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葛道凯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角度,我体会正显示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供大家参考。其一是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旋律;二是主动服务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走向;三是加快完善具有时代特点的强化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日益受到重视;四是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过程中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一 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旋律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当然始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主旋律。为什么还要说提高质量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旋律呢?这是因为近几年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简单地说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学校扩招后,从在校生数来看,1998年高等教育全口径在校生有853万,2003年已经达到1925万,2004年肯定会突破2000万。从招生数来看,普通高校的招生1998年是108万,2003年是382万,2004年肯定会突破400万。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不仅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质量,实际上教育界内部已经把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摆在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上。
第二个方面是高等教育的财政状况总体上有所改善。上届政府做出过一个重要决定,即从1998-2002年中央财政预算中用于教育的比例每年新增一个百分点。仅仅这一项,过去五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就净增479亿元。在中央政策的带动下,各地也积极响应。据悉,各地政府预算中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有所增加,有的逐年增加一个百分点,有的增加一点五,也有的增加两个百分点。当然这个投入与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相比仍然是远远不够,但是与前些年相比,高等教育的财政状况确实在逐步改善,教师的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这是我们大家都看到的一个事实。财政状况的改善为改进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基础。
第三个方面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实行。所谓成本分担机制就是实行学生缴费上学。从前,学生上大学不仅不要付钱,国家还给予一定的补贴。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完全由政府来承担高等教育经费的做法已不现实,继续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实行包括学生缴费在内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是许多国家的改革走向。我国从1997年开始这项改革,现在除了经济有特殊困难和接受国防奖学金的学生以外,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要缴纳学费。由于实行缴费上大学,学生不仅对自身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对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第四个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大家知道教育是作为服务贸易写进WTO条款的,我们国家对此也有承诺。既然是服务贸易,自然就有提供服务和购买服务的双方。从管理的角度,目前国内不主张教育国际化这个提法,但是教育的国际竞争确实存在而且越来越激烈。以澳大利亚为例,2000年澳的教育服务贸易收入已经达到43亿澳元,在澳大利亚所有贸易收入中排12位,在其服务贸易里排第3位。为巩固和发展这一形势,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我们需要教育的进口,而且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存在教育逆差。但是我们不能永远只作为教育的逆差国,也不能够永远教育的逆差国。我们也希望有教育的顺差,能向其他国家提供教育服务。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我们国家对世界的贡献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多的是文化上的。靠什么实现这个目标呢?比较根本性的措施就是不断提高质量并建立高等教育的国际声誉。
上述几个方面都说明,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命题来抓紧、抓好,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几年来高等教育战线的共识,更是广大高校近年来改革行动的真实写照。
二 主动服务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走向
什么是主动服务?现阶段特别强调两个方面:
第一是更加强调服务的有效性。学生接受教育对社会终归是有益的。有人说,只要学生接受更多的教育,就会更加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减少犯罪,这就是教育对社会的贡献。这说明,发展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有效性是无庸质疑的。但现阶段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要在强调其育人属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其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更加强调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直接的推动作用。这是主动服务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是更加强调服务的时效性。从长远来说,学生在学校中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在参加工作后的实践中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来说,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更多地强调大学生毕业以后,尽快走上能够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目前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要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如果每位毕业生都还要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和适应才能胜任岗位要求,无论对个人、对家庭还是社会都是不小的损失。所以,必须更加强调时效性。
更加强调有效性和时效性,要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要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适时地作出改革和调整。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把主动服务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走向。
三 加快完善具有时代特点的强化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日益受到重视
强化管理和质量保障也是广大高校共同面对并不断为之付出努力的命题。什么叫具有时代特点?我体会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更加强调灵活。最新一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刊出一篇讨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文章,我读后感到受益匪浅。该文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历史进程,需要经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世俗化,实现高等教育控制权从“神权”向世欲的转移;第二个时期是实用化,实现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向职业方向的变革;第三个时期是大众化,国家 鼓励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措施并出现入学人口大规模增长;第四个时期是个性化,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从规模扩展转向个体的切实受益上来。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处于哪一个时期?这篇文章没有讨论。但大家知道,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教育救国”,党的教育方针更是要求教育要与生产实践和社会劳动相结合。所以,我体会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切入点至少是世俗化的,或者说是直接进入实用化时期。现在我们又进入了大众化进程,但同时又要面临个性化的发展阶段。大家可以想象,当同龄人里面相当大的部分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时,如果这个高等教育仍然是单一模式、单一目标的,那么这个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势必就会受到抑制,因为社会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因此现阶段,具有时代特点的强化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强调灵活性。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或者说比较僵化的管理模式必然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第二是更加强调严格。灵活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恰恰相反在强调灵活的同时,要更加严格,更加强调规范管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定位、服务面向等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办学特色,但无论什么样的办学特色都应该有自身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如专业设置标准、教学基本要求等),而且要按照这些标准和要求严格地执行。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五年一轮的教学工作评估制度,也就是说所有普通高校每五年都要接受一次教学工作的评估,其结论将作为对学校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两年前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从今年开始还要做总结性评估。这些都是严格和规范管理的具体体现。
第三是更加关注责任的落实。随着《高等教育法》的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以及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将逐步得到落实。高等学校在享有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如何履行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已经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和一些领域开始试行。从以前更多地强调要享受权利,通过关注责任,走向兼顾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或许正成为高等教育强化管理的一个时代特点。
四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方面主要包括以继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建立是同步的,经过50多年的历程,到2003年其在校生数已达616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起步于1981年,2003年参考人数达1156万,20多年间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610万。网络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试点,仅仅经过5年的发展,到2003年其注册学生数已达230万。多年来,上述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实用人才,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大批教育资源,更为可贵的是,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在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为构建新时期的终身教育体系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本次论坛的主题之一:网络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最近一期《中国远程教育》(资讯)杂志刊登了一份调查报告,尽管调查的样本量(3843份)不是很大,但也颇能说明一些问题。该调查显示,在网络教育的注册学生中,在职人员占到87.3%,21-35岁年龄段占88.8%左右。两个数据说明目前网络教育的主体对象已经成功地转移到21岁以上的在职人群,这与网络教育以从业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定位基本上实现了吻合。注册学生在选择网络教育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调查显示有高达93%的注册学生把学习时间灵活作为选择网络教育的原因,而这一点正是网络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这说明举办网络教育的出发点与学生的需要至少在形式上也基本实现了吻合。在内涵上,学生对网络教育的课程是否满意呢?调查显示学生对课件质量的满意度逐年递增,连续两年超过50%,其中2002年是53.2%,2003年达67.5%,比2002年增加14个百分点。这些成绩说明,近年来网络教育的总体改革走向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对进一步办好网络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尽管成绩是明显的,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成绩仍然不够全面,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比如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不同学习群体的现实需要如何实现更加有机的结合?如何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建立一套既灵活又严格的管理制度来有效控制教育教学质量?等等。除此以外,也还有不少方面需要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比如,上述调查中还显示,目前网络教育的主要部分仍然是学历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非学历教育理应是网络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有效地开拓这一领域?另外,目前接近87%的网络教育注册学生来自大中城市,而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网络教育在服务好大中城市居民的同时,如何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充分展示其优势?当然,这些问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锐意进取,相信一定能够不断取得进展。
(摘自《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第9期)
认真落实《意见》深入扎实开展高等教育研究
——在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意见”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蔡克勇
教育部办公厅于2004年4月22日,以高教厅[2004]1号文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第一次专门为加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教育部领导对教育科研,对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进一步重视。
一
由教育部发这样一个文件,是广大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长久以来的心愿。早在90年代初,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邀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些高校的教育科研机构的负责人,一起探讨如何加强高等教育科研的问题,并向教育部建议发这样一个文件,后又多次努力,但都未能如愿。2001年12月,在筹建“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的过程中,周远清会长主动提出请求教育部发一个关于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文件,得到许多同志的热烈支持,并在协作组成立会上,将其初稿发给与会同志讨论。后又几经修改,又经波折,最后终于由周济部长审批下发。
《意见》下发后,在广大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关心、支持高等教育研究的同志们中,得到热烈的反响。重庆市高教学会收到《意见》后,马上转发给全市各高等学校。辽宁省高教学会秘书处,还就如何贯彻落实《意见》,专门组织十几所高等学校的高教研究所(室)负责人赴重庆市,与同行们进行交流。高等学校的反应同样积极。
那些本来就受到重视、研究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单位,认为教育部这样重视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我们应该按《意见》的要求,把工作做得更好。
那些正在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单位的同志们看到了文件,感到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可谓是“雪中送炭”。
当然也有少数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意见》看到了,但对教育科研还是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依然故我。是所谓“雷打不动”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重视教育科研的现象呢?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受“拍脑袋决策”的影响,认为再大的事,几个领导人议论议论就可以拍板了;二是我们教育科研人员也没有拿出足以让领导信服的成果。当然,这两者又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但是,从今天宏观大背景来看:中央越来越强调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又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之中的高等学校,决策的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甚至学校的生存。在事关发展与生存的现实面前,领导人终归会寻求按科学规律办事,因而会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自觉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主动邀请教育研究者到学校去作报告,等等,就是很好的说明。我觉得,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教育研究机构要很好地组织广大研究人员,深入、扎实地开展研究,拿出有份量的成果,切实为决策服务。教育部专门发这样一个《意见》,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此。
二
《意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领导下的教育科学研究单位,担负着从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推动干部和教师开展群众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等任务。”这就是说,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服务,是所有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共同的最基本的任务,这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
决策的失误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最大的,甚至是无可估量的。例如: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国家投资近30亿元建设的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由于建设规模过度超前,目前旅客量和货邮量只达到设计规模的1/3左右,航站楼和机场生活区大量闲置,运营5年累计亏损已达11亿元。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方面。1958年提出“教育大跃进”,全国办了1000多所高等学校,大大超过经济的承受能力,后来被迫大量下马,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类似的实例,还可以举出许多。
正是这许多的沉痛的教训,促使我国的决策机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的决策越来越多地重视听取、采纳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更为重视。温家宝同志明确提出:党和政府要建立起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重大决策要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发扬民主;要建立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要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专家进行论证,等等。
在高等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也愈加重视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例如,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同志在2004年召开的“建设一流大学研讨会”上,对如何建设一流大学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有选择地追求卓越;第二,必须更加重视战略规划对学校建设的指导作用;第三,要加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这三点都要求进行内涵丰富的研究。他还列举了一些研究的课题,例如:大学的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是什么关系;科技平台建设应该如何整合资源,协调好校内和校外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保证,那么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等等。他还指出,由于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动态理念和过程,因此对它的研究必须注重切近和跟踪。
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既要求我们各类教育研究机构和广大教育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决策,也为我们积极参与决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不少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目前,不少地方,许多高校,都在制订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不少的教育研究机构,就在这其中发挥了参谋、咨询作用。例如,辽宁省教育厅在制订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的行动计划、北京在制订教育现代化规划的过程中,两地的教育科学研究院都参与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又如,2003年北京广播学院(即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发动全校师生员工,讨论学校发展规划,找差距、提建议,这个过程是以该校教育研究所为主会同教务处等部门一起收集意见,整理材料,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汇总出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几上几下,高教研究所发挥了参谋部的作用。
放眼世界,那些成为教育强国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并有一套发挥其作用的机制。当今,称得上教育强国的,无疑美国是首屈一指。它的成功,除了国家和社会加大投入等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构建了以国家(政府)推动、支持,以一流大学为核心,社会民间机构广泛参与的国家、学校、民间三结合的教育科学研究的体制。
美国国家直接介入教育科学研究是二次大战之后。其标志性的事件,是197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揽子教育法修正案,其中一章专门规定设立国家教育研究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我国也有人翻译为国立教育研究所),从事和协调全美教育研究。其具体任务有四项:协助解决和减轻美国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实践的艺术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强化教育的科学和技术基础;建立有效的教育研究发展体系。法案还规定,会长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副会长由总统直接任命。可见其地位之高。而几经周折,直到1979年国会才通过《教育部改组法》,正式成立联邦教育部,其职能有三项:一是主管全美的经费补助;二是鼓励教育研究工作,并资助将研究成果加以推广;三是统计教育信息,报导教育实况,供各地政府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时参考。
从广义上讲,第三项职能也是教育研究工作。这就是说,教育部的主要工作是教育研究。美国教育研究的广泛性和有效性,恐怕是与这项法案规定的教育部的职能有直接关系。
在这个三结合体制中,其核心力量是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流大学。其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能够及时地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并实施学校教育的改革方案。例如: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提出的“核心课程改革”方案;8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大工程教育”改革方案等等,实际上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不仅对美国,而且对外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二,对国家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解决方案。例如,在原苏联卫星上天的冲击下,哈佛大学建立的“零点项目”研究,连续几十年,提出了大量的成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三,一些著名大学校长,还有传世之作,如克拉克·克尔的《大学的功用》等等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社会民间的教育研究机构,也是一支重大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它们的特点是,根据自己的观察,选取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进行的大学本科教育研究,学术水平的标准及其评价的研究,等等,其成果也在美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要建设教育强国,要建设一流大学,也必须推动各类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和交流,提供多方面高水平的成果。
三
《意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要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交流、合作。”为此,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建的‘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应发挥学术性社团的优势,担负直接推动各地方、各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加强交流、开展合作等方面的任务,以解决分散孤立研究所带来的信息闭塞、低水平重复、效率不高等问题;可以积极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自身如何进一步发展、提高以及更好发挥作用等方面的共同性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评估、成果鉴定、评奖和国际交流活动”。“协作组”成立以来,正是遵循这些原则开展工作的。
关于交流。主要分全面交流和专题交流两个方面进行。2001年12月在北京科技大学召开的组建会议和这次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意见》的会议,主要是进行全面交流。而2002年5月在武汉,由武汉理工大学协助召开的高等教育博士点、硕士点的培养工作教育交流会,2003年11月在南京,由河海大学协助召开的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专题研讨会,主要是有高等教育学位授予权的院(所),交流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经验,并邀请“学位办”的负责同志介绍全国学位和研究生工作的思路和情况。2002年8月,在天津,由天津市教委协助召开的全国省、市级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负责人研讨会,主要是交流地方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为地方教育决策服务及自身建设的经验。
为了使交流更深入、更广泛、更有效,我们还定期举行高等教育学博士论坛。在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我们协作组组长周远清同志的积极倡导下,全国高等教育学博士论坛从2003年开始,与高教学会每年一届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同时举行。去年举行的第一届高等教育学博士论坛收到很好的效果,原计划40人左右的论坛,结果到了近60人。会议当中的一个晚上,几个学校的博士生,还一起到远清同志的住处,除了感谢高教学会首创这样的论坛之外,还要求今年每年举行一次。这样的博士论坛是同学科博士生面对面研究成果的交流,也是各培养博士生单位在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的更深入地交流,以及同社会高教界学者们的更广泛地交流。今年11月,高教学会同广东省教育厅、中山大学在珠海联合举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将同时举办第二届高等教育学博士论坛。今后定期每年举行一次。
经验证明,领导、专职研究人员与广大教师干部三结合,共同开展高等教育研究,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高等教育研究为学校决策服务。而高等学校成立高等教育研究分会是实现这种三结合的好形式。正由于此,周远清同志近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动一些著名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等。还有一批学校正在积极酝酿成立。各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往往都成为学校高教学会的秘书处。我们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应积极发挥作用,把研究与学校的发展、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高等教育研究不断的向纵深发展。
高等教育博士研究生,是高等教育领域一支生气勃勃的研究力量。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博士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博士生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积极性,在2003年怀柔会议上周远清同志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评选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年来,我们协作组协助高等教学会积极开展工作。此项工作从2004年4月启动,高教学会成立了专门的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工作已基本结束,评审结果正在公示。
协作组成立三年来,积极开展了一些工作。但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在远清同志的领导下,与大家一起把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更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1期)
高等教育新跨越与大学“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辽宁省教育厅厅长 张德祥
1995年,中国政府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国高等教育战线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实现了世纪之交的历史性跨越,使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世纪伊始,中国政府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提升,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新世纪新跨越的又一次重大机遇。中国高等教育能不能抓住这次机遇,实现新的跨越,不仅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能否有效提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到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大背景,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能否有效提升的大问题。
一、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有赖于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
1.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跨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职责。尽管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性跨越中,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由7%上升到19%,其中,辽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11%上升到30%,但是,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中使命,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面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要求,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对“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神圣职责,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每时每刻都在动态地变化着,不是缩小,就是扩大,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且是慢进亦退。上海有关专家提出上海发展面临“华山一条路”。我国的高等教育、辽宁的高等教育,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努力实现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新跨越。同时,也要科学地分析和认识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坚持用发展的思路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新跨越,必须坚持“量质并进”,高度重视系统优化。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跨越,必须有新的目标、新的内涵、新的思维、新的举措。如果说,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跨越,使中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的话(在校大学生达到2000万人,居于世界第一),那么能不能给我们新的跨越提出这样的目标——“由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迈进?实现这一目标,显然,不仅需要保持“量”的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要加速高等教育“质”的飞跃。这个“质”的飞跃,我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微观上说,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飞跃。具体而言,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能够符合中国实现现代化第三步目标的需要,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而且还要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疑将是每一所高校在新跨越中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建立整体优化的高等教育系统,有赖于每一所高校的“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1.结构趋同化有悖于高教系统的整体优化。高教系统的整体优化,至少包含以下四大结构的优化:一是人才培养科类结构的优化,即理、工、农、医、教、文、史、哲、经、法、管等各科类人才的培养,不仅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适应,而且能体现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二是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的优化,即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的培养,不仅与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符合未来生产力发展趋势的需求;三是大学能级结构的优化,即每一所大学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与培训使命、科学研究与开发使命、社会服务使命等,不仅从个体上反映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而且在整体上、在相互组合上,反映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四是大学布局结构的优化,即在高校分布上,不仅要体现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相适应,而且要体现出全国性高教布局结构的合理性等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多次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应当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正在不断趋于合理化。
2.坚持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促进高教整体结构优化,是当前全国,也是辽宁省实现高教新跨越的重大使命。客观分析导致当前我国高教发展中“结构趋同化”倾向的原因,不难发现,单一的评价指标、单一的激励机制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从改变单一的评价指标、单的激励机制入手,建立多元评价指标、多元激励机制,实现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是防止“结构趋同化”,克服结构失衡,实现高教系统整体优化的根本性举措。
所谓“科学定位”,我们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现有位置——指本校在高教系统整体结构中目前所处位置的科学认识;二是对未来目标位置的科学决策——指本校经过努力,到目标年度在高教系统的整体结构中所要达到的目标位置。通常我们所讲的“科学定位”,主要是指第二层含义。但它离不开第一层含义这个基础。没有对现状的科学认识,就不可能有对奋斗目标的科学决策。但仅有对现状的科学认识还不够,如果没有科学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照样会驱使各校“非科学定位”,去盲目“追逐大而全、高层次”。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1期)
◆ 名校改制同时失去了什么
《法制日报》发表孟绍群,夏志胜的文章提出,名校改制使政府甩掉经济包袱,但义务教育却悄然演变成“高价教育”。
改制校在改制后迅速积累资金的优势使其自身的办学条件得以迅速改善,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难怪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热衷于名校改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曹淑江博士认为,办学条件的改善理应是政府职责,公共产品的成本由家长公摊或由家长部分承担导致了政府职责的转嫁,义务教育不自觉地演化成为“高价教育”,远离了其“免费”的真实内涵,政府在“收获”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一直以来,公办民校依仗政府高投入形成的优势收取赞助费,而这赞助费的去向备受非议。华中师范大学湛卫清指出,这笔巨资在政府财政体制外循环,缺乏必要的监管;具体的收支状况,既没有进行财务公开,也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审计,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黑洞。
曹淑江博士指出,依托“名校”的改制学校,借用了公办学校经过积累形成的优秀资产,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却被部分人所拥有,昔日曾经为此奋斗过的老师和学生则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利益再分配,“利用原来公有学校的牌子招揽学生,由此产生的收益怎么分清它是国家的还是民办学校的”。
另外,名校办民校破坏了教育公平。一方面本来在学区内的孩子,可以免费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却因为改制而得出钱,另一方面更多的老百姓子女可能出不起相应的费用,只能到办学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
按有关规定,办民校要“四独立”,即“法人独立,校舍独立,财务独立,教学活动独立”,而现在有的学校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就匆匆上马,甚至有的学校只凭一张“筹建许可证”就可以招生了,曹淑江博士认为“这首先就不公。”学校的成本最主要是土地和房屋的投资,而名校是低成本甚至是无本经营,对纯民办学校而言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竞争。
◆ 考研成目标,大学教育怎如此短视
《中国青年报》发表快评指出,中小学应试教育结出的苦果我们已经尝到了,但是目前应试教育阶段已经后推到了考研阶段,确实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所大学把学生能考上研究生当成教育目标去追求,并为此殚精竭虑、使出浑身解数,对这种做法只能用两个字来评价:短视。这种为考研而学习的“应试”做法由学生的个体行为发展成为大学的组织行为,其性质就由学生的“应试型学习”变成了大学的“应试型教育”,其后果要严重得多。毕竟,大学学习更应该着眼于为未来发展建立宽广厚实的金字塔基座。目前一些地方院校将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定成考研,把追求知识探索未知的境界物化为只看得见的分数、证书……就如同中学教育以高考为目标一样,只见分数不见人,而且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严重。
当然,地方院校有自己的难处,学校牌子小,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鼓励并帮助学生考上研究生,既是给学生找到了出路,也是给学校找到了出路——就业率问题解决了,而且还有利于招生。可只盯着当下的招生就业,只能解决眼前的办学困难,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未必有什么好处。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高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才是真正的自下而上之道。
◆ 抹平教育产业化的伤痕
《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记者金城等的综合报道提出,发展教育产业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化”字。
进入2004年,一连有三位教育部高官发言否认或反对“教育产业化”——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张保庆和吴启迪,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不约而同地表达着同样的观点。有关人士由此认为,这些同一个声音的背后,凸现的可能是在进行了大约5年的教育产业化探索之后,中国政府有可能修正这一将中国教育陷入泥潭的政策导向。
在一年多时间里,几个严重事件使民间对教育产业化的批评达到高潮。贫困农民“景统仕自杀事件”,“北航广西招生丑闻”,审计南京、杭州、珠海、廊坊4个城市的“大学城”发现违规审批和非法圈占土地问题突出,贷款规模过大,存在偿贷风险。这三件事正好对应着教育产业化在中国大陆所产生的三大恶果:教育不公、教育腐败和教育产业泡沫。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产业化”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一步步合理推导出来的结果。问题出在哪里?记者查阅了1998—2004年国内教育理论界对“教育产业化”的急诊过程,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教育到底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或者是准公共产品。那么它是偏向于公共性,还是私人性?如果说它偏向公共性,那么它与市场化是否不兼容?如果与市场化兼容,市场化或产业化的程度以多少为宜?如果教育是公共产品,那么就应该完全由政府买单,如果它是私人产品,那就应该由受教育者自己掏腰包。
时下的主流意见认为,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它既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又有私人产品的性质。那么,是偏向公共多些呢,还是偏向私人多地?北师大教育经济研究中心袁连生教授答曰:“从公共经济学的观点看,不同阶段或种类的教育,所含公共产品要素的比重是有差别的。一般认为,义务教育所含公共产品要素的比重最大,高中次之,大学再次之;但从社会伦理学角度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是不可取的。”
而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其公共性因素最低,这直接导致了“教育产业化”主要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近10年间中国大学学费的涨幅肯定既超过了中国物价上涨的幅度,也大大超过了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因此有人建议,“私立大学可以按市场价格收费,公立大学不应该收费,至少应尽量少收费。”但是高校的领导人却显然十分急于收费扩张。
接下来政府会有什么举措?自由派经济学者已在担心,政府对政策修正的结果会使中国教育改革走回头路。
◆高校就业率,被注水的“虚假繁荣”
据中新社周兆军报道,有媒体报道,不少高校由于各种原因,不惜铤而走险,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法“提高”就业率。
1999年,中国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去年,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学校扩招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然而就业率正成为部分高校的数字游戏。据有关媒体报道,在就业率上做手脚,是部分高校公开的秘密,或是直接改动数字,或将考研学生也同时找个单位“挂靠”,一人“贡献”两个就业名额等,不一而足。一些专家学者对此深感忧虑,认为一些高校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在就业率的统计上玩“猫腻”,给高校、社会、学生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就业率低自然会影响到学校的后续生源,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已成为各高校的头等大事。中国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陆建华认为,学校应该考虑的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在目前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应该充分认识新生市场规律,理解教育主管部门引入“高校就业率”考核体系的初衷,理解高等教育的职能,积极营造符合市场潮流的教育环境,牢牢把握住其基本的供求规律,并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对于高校来说,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是赢得就业市场的硬道理。
(摘自《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第10期)
送:校领导
印数:1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