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
当前位置: 首 页 >> 决策参考 >> 正文

高教发展信息第13期
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05-05-10]       阅读:

本期要目:

  哈尔滨工业大学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治院理政能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全面提高领导班子执政治校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20052010年发展规划剖析

  理论观点

  高教动态

〔编者按〕当前,教育的改革环境并不宽松。面对船小浪大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驾船者决不能自乱方寸,以致丢桨弃舵,随波而逝,难以自主沉浮。为了积极有效地推进我校各项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本期特别选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关于全面提高领导班子执政治校能力、以规划引领学校发展的做法与经验;选编了关于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促进学校建设发展等一些理论观点。其实,从人治走向法治,就是要减少政策的随意和多变,使政策更趋稳定,更具延续性。依法行政本身要求,制定政策需要科学,实施政策需要艺术,而成功的政策设计便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

哈尔滨工业大学

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  提高治院理政能力

一、完善学院领导体制,实行院长民主推举制度

哈工大自成立学院以来,一直实行院长负责制,学院党委起监督保证作用。在职务安排上,党委书记兼任副院长。党政联席会是学院的最高决策会议机构,实行例会制度,会议由院长主持,院党政领导是当然成员。经过多年实践形成的这种学院领导体制,该校认为是符合学校实际且比较有效的管理模式。一是明确了党政职责。二是党组织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三是提高了管理效益和工作效率。

在实行院长负责制的同时,该校也明确院长任期制和院长公开推举制度。哈工大从1995年开始在院(系)全面实行公开推举院长(系主任)制度。推举办法首先是成立推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任职条件,并组织领导推举工作;其次是进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三轮推举:院全体教职工参加的第一轮推举;骨干教师(教授为主)参加的第二轮推举并在比较集中的人选中确定23名院长候选人,组织部对候选人进行组织考察;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进行第三轮公开推举;先由几名候选人做供职报告,然后投票推举。最后将推举结果报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

哈工大去年开始试行面向校内外公开选拔院长的工作。第一个试行的是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人文学院院长。通过媒体发布招聘广告、学校有关部门直接联系等方式,共报名和推荐9人,经过资格审查、组织专家进行答辩、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等程序,最后人选确定该校原人文学院副院长出任院长。这一做法虽未达到初衷,但为今后哈工大院长公开选拔工作探索出了新路。

二、抓学习培训,促进院领导班子素质提高

学院领导班子绝大部分都是学者型的,他们的知识层次高,具有思想敏锐,思路开阔,勇于开拓进取等优点。但在政治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多年来,哈工大党委非常重视院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主要通过中心组学习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学院领导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领导能力。

1.抓院党委中心组的学习。校党委要求学院中心组的学习必须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和落实措施,要结合学院工作重点和工作实际,要有自学笔记和学习总结,每年年底学校党委书记都要亲自检查学院党政一把手的学习笔记。

2.切实抓好干部的培训提高。培训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哈工大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培训上采取了中短期相结合、脱产与自学相结合、境内外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教育培训方式。

三、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保证院领导班子形成领导团队

实行院长负责制,学校办学重心下移,学校赋予学院的权力在增大,因此,完善学院工作体系,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学院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乃成为保证学院各项工作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学校党委从源头抓起,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工业大学基层委员会工作条例》、起草了《关于健全和完善处级单位内务会议制度的规定》,对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民主集中制作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学院党委根据学校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学院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实施办法、院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学院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会议制度等。在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学院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关键是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

四、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在权力下放中抓好宏观调控

2003年初开始实行权力下放、办学重心下移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表现在三个转变上:一是调动了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权力下放后,各个学院都积极规划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从学科规划,到师资规划,从教学科研,到学生培养,都积极地谋划求发展,学院工作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二是从争学校资源转变为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学校把现有的资源根据各个学科情况进行配置,各个学科考虑的就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三是从矛盾上交转变为主动化解矛盾。权力下放后,责权利十分清晰,二级学院在遇到矛盾时就主动想办法化解矛盾,而且能够主动为学校分忧解难。例如工资津贴额实行了承包后,在编不在岗人员问题得到了解决。

权力下放之后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譬如,财权下放之后,如何保证学院在资金运用上公平、合理、有效;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如何能保证学院敞开胸怀,广纳人才。这些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学校层面建立起宏观调控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该校的做法是:

l.抓好院党政一把手的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对院党政一把手的考评体系。学校明确:实行院长负责制和权力下放之后,院长和党委书记的岗位津贴由学校根据各个学院年工作评价结果来确定。目前哈工大在试行新的院系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和方法。考核内容主要为基础评价和岗位考核两部分。基础评价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勤政廉政情况进行考核。岗位考核主要突出对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对学院只考核院长和书记、其他副职由学院自己考核。确定各学院间可比较指标: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班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教代会工作等指标,通过采集相关数据对各学院的工作进行比较,主要通过纵向比,看学院自身有哪些变化,可量化的指标增量如何;横向比,和其他院比较,你这个学院发展速度如何。采集的相关数据提交学校常委会作参考,党委常委会讨论确定院长、党委书记的岗位津贴。这种考核办法的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就学院的特点确定指标体系;二是注重工作业绩。在考核工作中,我们既注重对领导干部基本情况的考核,同时强调对干部的业绩考核。院系之间业绩直接可比性较强,我们采取增量考核的方式确定学院工作业绩的评价;三是突出对“一把手”的考核;四是建立激励机制。考核既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与干部的津贴直接挂钩。

2.坚持抓民主办学和院务公开工作,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按照《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各学院制定了院务公开实施细则,确定了院务公开的内容:关于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基本建设项目、大宗物资采购、干部人事工作、领导干部的推荐、选拔、民主评议及党风廉政建设、教职工奖惩、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各学院都建立了二级教代会,发挥教代会在民主办学、加强监督工作中的作用,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形成了良好的民主风气。每年院长要向院教代会报告工作;有些学院,财务收支张榜公布,教职工非常满意。

3.坚持抓对院领导干部的监督。哈工大党委始终坚持抓领导干部的学习,着力于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增强各级干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拒腐防变的意识。使领导干部加强自我监督意识。坚持抓制度建设,健全党内监督;坚持抓民主办学和政务公开,强化群众监督。我们要求学院领导干部,尤其是学院院长必须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和学院的工作计划,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不能家长作风、独断专行,而要自觉地接受校、院党委和群众的监督。

摘自《高教领导参考》2005年第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领导班子执政治校能力

一、建立健全学习制度

该校领导班子把建立“学习型组织”作为提高班子决策水平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不断更新班子的整体知识结构和胸襟视野。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常委每学期都要集中学习几次,系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法规、政策和文件精神,全面了解国际高等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二是坚持“务虚会”制度,常委每学年集中一至二次,对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战略规划、阶段目标和重大改革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研讨,定期梳理和理清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和思路;三是坚持定期培训制度,积极选送班子成员参加教育部、湖北省委、湖北省高校工委组织的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参加培训的班子成员不但自己要认真学习,而且在返校后要把学习的收获与体会及时向班子进行汇报,从而使每一位班子成员都能够从中受益,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高等教育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向。四是结合学校实际工作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班子成员先后在《中国高等教育》、《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有关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文章10余篇。通过以上学习制度的建立,该校领导班子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个人自学、中心组学习、脱产进修、成果交流,“四位一体”的理论学习机制,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全面强化监督制度

实践证明,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是确保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在这一问题上,该校领导班子一是加强了自我监督。本着“坦诚交流、发现问题、知错就改”。的原则,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会议十分注重突出问题意识,即通过班子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发现每位班子成员及班子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二是积极接受群众监督。校党委规定,在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中,每一位班子成员都要向全校中层干部及各方代表进行述职述廉,真正把自身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领导班子对来自全校师生的每一条批评意见都十分重视,并建立了专门的领导接待日制度。如法学院一位教师对学校发展提出的书面建议就曾被书记、校长批转至每位常委传阅,并针对其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对于师生致信或致电向班子主要领导反映的问题,书记和校长即使再忙也要及时回复,真正做到了事事抓落实、件件有回音。该校领导班子还十分重视从校园BBS上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对学校发展的各种问题和建议,网上“书记信箱”和“校长信箱”长年开通,并定期由班子成员登陆校园网与师生进行在线答疑、交流和沟通,始终把校领导班子置于全校师生的全方位监督之下。通过以上措施的施行,该校领导班子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一种“自我纠偏”机制,确保了重大决策的科学性。

三、完善民主集中制度

充分吸纳集体的智慧是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的要求,也是确保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一问题上,该校领导班子不但把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体现在班子内部,而且努力把它贯彻到学校师生和全局工作中去。一是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在每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出台前,都要充分征求和听取全校教职工的意见,并通过召开党委全委会、党委扩大会议、教代会(职代会)的方式,定期通报校情、公开校务,努力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校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还要召开学代会,同学生代表会谈沟通,取得支持;二是坚持座谈会制度,校领导定期与校内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行座谈,积极听取他们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各种建议;三是坚持广开言路的“纳谏”制度,即规定每位校领导都要定期走访各自所联系的部门、学院、党支部和民主党派,认真听取各个方面,尤其是一线教职工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各种建议。同时,校领导高度重视通过信访渠道搜集上来的各种问题和建议,明确由专人负责,定期进行分类整理,并由分管领导审阅后提出相应解决意见。

上述三项制度的建立,不仅为校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可选择方案,而且使民主意识深入人心,在全校上下树立起了良好的民主议事风气。

摘自《高教领导参考》2005年第3

以规划引领学校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20052010年发展规划剖析

一、明确把2004年确定为“规划年”

2004年年初,学校党委在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贯彻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抓手,提出把2004年确定为制定上海交通大学20052010年发展战略的“规划年”。这次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要进一步摸清学校“家底”,认清学校在国内外的地位,然后根据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确定20052010年学校的发展建设目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为最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规划工作被列为学校2004年的“一号工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3月)。学校召开规划工作动员大会,成立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和若干工作小组,并确定规划工作的进度安排和分阶段成果要求。

第二阶段:调研制定阶段(4-7月)。规划工作全面展开,并初步形成《上海交通大学20052010年发展战略规划建议》和七个专项规划,即:学科建设规划、队伍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科技创新规划、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规划、数字大学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

第三阶段:修改完善阶段(8-12月)。召开各种座谈会、研讨会听取意见,经过上上上下下的反复讨论,八易其稿,最后形成《上海交通大学20052010年发展规划》,经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

二、制定规划工作的特点

1.“以我为主”与“借用外脑”相结合。为了做好规划,学校解放思想,除了动员校内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外,还决定借用“外脑”,聘请中国工程资询公司的专家单独组成一个规划组,让他们从“局外人”的角度来“诊断”学校的发展状况,客观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条件、薄弱环节和学校未来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问题,为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的定位以及应当采取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校内组成了一支以管理学院的专家教授为主体的规划队伍,一支由校领导和机关部处长组成的规划队伍。三支队伍同时启动,分头行动,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交汇,但始终保持相对独立,并写出不同的版本,最后由学校的规划部门梳理整合。真正做到了博采众长,相得益彰。

2.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专家教授研讨相结合。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学校遵循“在交流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协商,在协商的基础上趋同”的基本原则,把规划制定的过程转化为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聚人心的过程,学校党政班子对规划高度重视,在正式落笔之前,先后两次召开有各方专家参加的大型研讨会,通过反复讨论,确定了本次规划的总体思路和“有高度、有新意、有特色、有举措,可考核”的规划制定总体要求。在以后规划起草过程中,又多次召开不同类型,由不同专家教授参加的座谈会、咨询会等。校领导和规划组成员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梳理和调整规划思路与内容,使其日趋完善。

3.规划制定工作与“211工程”二期、“985工程”二期的立项建设相结合。本次规划工作启动时,正值“211工程”二期和“985工程”二期启动之机。学校明确,这次规划的制定,应当和“211工程”二期的中期检查和“985工程”二期的立项启动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几个方面通盘考虑,通过有重点、有选择地追求卓越,带动学校的全面建设发展,实现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提高。这种有机的结合,使规划提出的各项建设目标与任务落脚在更加扎实和可操作的基点之上。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1.明确了发展建设目标。《规划》确定的20052010年上海交大的建设目标是:至2010年基本建成以一流的理科为基础,以强大的工科、生命医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干,以高水平、有特色的法学、农学、经济学和人文学科为支撑,交叉学科崛起,创新基地凸显,学术大师汇聚,人才培养一流,办学设施先进,文化氛围浓郁,社会贡献卓著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若干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到2020年,若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开始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

这一建设目标,既突出了学校传统的学科强势,又兼顾了未来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国际学术的前沿,还充分考虑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指南。

2.凝练了重点建设内容。制定规划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明确建设方向、凝炼重点建设的内容的过程。经过反复研讨,学校将大力实施和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切实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切实加强大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列为重点建设内容。

1)人才队伍建设。在加快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来抓,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导向,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保证,力争在2010年前后,使专任教师队伍从现在的2250人增加到2800人,专职科研队伍达到600人左右。教师队伍中两院院士和国内顶尖学者、国际知名学者5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提高到70%左右,专任教师获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者达700左右。培育一支职业化、专家型、年龄结构合理、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国际规则的管理骨干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一专多能的实验技术队伍。

2)学科建设。学科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声誉的主要标志。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以学科建设为核心,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快速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争取到2010年,学校要有若干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一批一级学科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三名,国家重点学科有显著增多,若干个交叉学科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前茅,大多数二级学科拥有博士点、具有交大特色的方向,并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

3)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始终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将紧紧围绕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用精英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统领人才培养工作,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着力改革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实践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有“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造就一批未来的学术大师、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雄才大略的领袖人才。至2010年,在校生规模大致保持在36000人,其中本科生16000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3000人,留学生中学位生1000人。学校将更加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

4)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水平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中之重。至2010年,学校将初步建成有组织的重大科研、交叉科学研究和自由探索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体系。建成若干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创新平台,新增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共用仪器设备体系和开放共享机制。在各学科领域的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年有显著增长,承接更多重大项目,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和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研经费总量、国家级科技奖数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成立自然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国际前沿基础科学研究,通过承担国家级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快速提升我校基础研究的实力。大力营造兴趣导向、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提供政策保证,鼓励一批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下潜心进行科学研究,力争在重大原创性研究上取得突破。

5)服务社会。充分利用工科强势和多学科综合优势,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进专利工程,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提升关键技术的需要。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提供高水平继续教育服务等方面,努力适应社会需要,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好大学科技园,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同时,培养若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提高在政府决策咨询和服务社会方面的影响力。

6)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面对创一流的要求,学校现有的管理制度架构在许多方面已经不相适应,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此,深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已经提上日程。学校将总结“院为实体”多年的实践,并使之得到切实推进;完善决策体制,推进科学和民主决策;深化机关改革,提高执行力和管理、服务水平;规范资源配置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体系。经过持续努力,使学校的管理构架和管理水平逐渐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相适应。

7)校园文化建设。百年交大,形成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传统和“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面对时代的挑战和历史的使命,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扬交大优秀文化传统,不断丰富和发展交大的文化内涵,提升交大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同时着力建设特色鲜明、和谐共进的校园环境。坚持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建设学校的软环境,构建和谐共进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在人与物、神精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相交融中,实现广大师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3.提出了主要保障举措。要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建设目标,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

第一,推进依法治校。一是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精神,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章程的内容和制定办法,结合中国特色和学校实际,制定《上海交通大学章程》;二是推进规范化管理。以大学章程为依据,制定并完善与办学形式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强化各部门和全体师生员工参与学校事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依法立章、照章办事、违章必究,逐步使学校管理步入健康、有序、规范的轨道。三是根据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大力推行电子校务,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教师、学生和管理工作所需要的集成信息服务和快速反馈平台,提高校务公开的程度。

第二,改革管理体制。一是理顺组织体制,进一步明析科研体制与院系体制之间的关系。二是体现专家治学思想,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专家教授在学校学术决策中的作用。三是切实推进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在调整学院、研究院(创新平台)组织体制的基础上,明晰学校与它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给予它们充分的自主权,调动它们的办学积极性。

第三,创新运行机制。一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校院(创新平台)两级人、财、物、房配置体系,简化资源配置方法,制定资源配置的规范程序。明确学院(创新平台)间结算指导原则,有序调整各学院(创新平台)的资源配置。二是建立以规划为依据的评估体系,按规划目标对院系、创新平台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进行分类评估。建立健全有利于出大成果和大师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实行分类考核。三是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实行年度述职、聘期考核,完善教师职业规范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协议工资与业绩奖励并行的制度,激励教师为提升学校水平多作贡献。四是调整科技管理政策。对不同学科类型、不同创新平台类型、不同科技活动类型采取不同的科技政策,建立合理的科研经费配套制度。

第四,争取社会更多更大的支持。一是寻求合作与共建。以紫竹科学园区建设为契机,采取教师互聘和教学资源共享等办法,实现与周边高校的优势互补。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或企业共建高水平创新基地。二是积极探索并推进产学研联盟。与国际著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员互聘。三是多元化等集办资金。在以政府拨款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市场机制,拓宽集资渠道。通过校区置换、银行贷款、企业合作、社会捐赠、校办产业回报、基金运作等,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厚实的物质基础。

四、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1.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根本着眼点是要全面、系统、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实际上是在现有基础上对未来的一种前瞻谋划。对于像交大这样一所具有百年历史,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高校来说,在全面提升水平的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于外部竞争的压力,也来自于内生动力的不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人才强校主战略的统领下,认真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短期效应与长期发展、重点突进与全面发展、硬设施与软件环境建设等重大关系,通过有重点、有选择地追求卓越,实现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必须具有开放的世界眼光。国际化既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胸襟开阔,目光四射。要善于利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的重大机遇,发挥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国际著名企业的合作,参与国际间大型科研合作项目,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要把国际化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引进世界一流人才,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努力提高国际化办学的效率、水平和层次。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具备世界高水平大学具有的普遍共性。

3.必须自觉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后起之秀快速崛起的基本经验。这就要求学校把自身的发展放到国家发展的全局中去思考,放到上海建设的大局中去谋划,充分利用学校突出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发展中作贡献,在贡献中求发展,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上海市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需求,在不断为国家、上海市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新的发展。这既是规划的一个亮点,也是高校普遍亟待突破的难点。

4.必须注重目标的分解和落实。规划本身不是目的,制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校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注重目标的分解和落实。我们除了在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上将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发展战略和主要建设任务写进党代会工作报告,以党委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外,还明确要求各个院系、部处、直属单位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并结合各自的实际,在2005年上半年完成各自相应的发展规划,将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分解到各个二级单位。整体规划,分项落实,责任明确,资源配套,这样做,显然有利于发展战略规划的各项指标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3

理论观点

探讨中国院校研究  推进现代大学管理

刘献君

一、探讨中国院校研究,推进现代大学管理

在中国如何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院校研究,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借鉴与创造相结合。院校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在20世纪中期美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得到了较快发展,为美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管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院校研究在美国的发展引起了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从美国引进院校研究,并发展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院校研究。在我国开展院校研究,首先要充分学习、借鉴美国及欧洲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特别要学习其精神实质,并找出我国自身研究中存在的差距。如实证研究不够,特别是对数据重视不够;科学的、系统的研究不够;对具体实践问题研究不够等。但我们决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因为我们的国情不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不同,美国二战以后高等教育大发展,而我国现在正处于高等教育大发展大变革之中,很多发展的关键问题不解决,具体问题就难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机构设置与欧美国家也不相同。因此,我们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院校研究。

2)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开展院校研究,应遵循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基本原则。在这里,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对院校研究的研究与开展院校研究的实践相结合。我们首先要研究院校研究的性质、内涵、特点等,对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不能停留在这里,与此同时,我们要着手进行院校研究的实践。对一个概念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边研究、边实践,只有在开展院校研究的实践中,我们才能进一步深化对院校研究本质的认识。二是在开展院校研究的过程中,将对学校实践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学校实践问题相结合。对学校实践问题,首先要开展研究,找出其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我们不能就此止步,还要去推动方案的实施,切实解决问题,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3)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院校研究需要领导的支持、参与,没有领导的支持、参与,不可能搞好院校研究。因此,我们主动向教育部、向学校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同时,我们要从力所能及的、基础的问题入手开展研究,并着手推进解决一些问题。只有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推进院校研究。

2.抓住现代大学管理中的若干重大的问题开展研究

1)学校定位与学校发展战略问题。定位是战略制定的起点,只有首先确定学校的定位,才能较好地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事实表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必然出现高等学校的分化和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因此,每个学校是否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存在一种普遍的心态,这就是每个学校都希望自己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多上几个台阶,最好是从一个地方性的、以教学为主的学校,变成全国性的,甚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这个心态决定了目前高等学校普遍定位偏高。

把学校办好办大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它可能不切实际。因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需要大量发展的是面向大众的大众型高等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这是迫使学校面对现实的力度,是制约高校盲目攀比升格的力量。从总体上讲,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并没有发生过这个现象。美国的高等学校非常注意运用市场分割的思想来确定自己学校的定位。尽管美国的高等学校在原则上可以自行确定学校的定位,但是很少看到美国的一个地方教学型院校会把自己的未来发展定位为成为全国甚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因此,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有:

“攀比升格风”是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如果是,是什么机制在起作用;学校合理定位,政府的责任是什么,社会的责任是什么,学校自身的责任是什么;如何建立引导学校合理定位的机制。

学校定位的内涵是什么;由谁来定位;怎样定位。

什么是学校发展战略;战略的内涵是什么;怎样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制定战略的难点何在。

2)在政府提供的经费不足的条件下如何办好学校。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呢?基本理由是,国际经验表明,各国高等教育在从精英向大众以至普及化高等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绝对经费投入会增加,但资助强度会下降。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教育的规模扩大,而政府与社会的经费支持不可能按同等比例增长,结果造成高等学校自筹经费比例的增加。例如,1970年美国政府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支持为138亿美元;到200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141亿美元,为1970年的8.26倍。但是它占当年高校总经费的比例,却从1970年的64%下降到了2000年的40%。也就是说,在美国,1970年高校只需筹集大约36%的经费,而2000年则需筹集60%的经费。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1980年以前,政府经费在学校经费中的比例高达80%以上,那时学校自筹经费很少,而今天,政府经费已经下降到了30%左右。其他类型的学校也大体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中美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当高校较少地依赖政府资源,较多地依赖自筹资源时,会使高校从一个被动的行政下属组织变成一个更有自主创业精神的组织,这将根本性地改变原有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如果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意义,那我们就必须认真思考高校组织和管理与其资源依赖结构的关系,创造出较少地依赖政府资源、较多地依赖自筹资源的学校组织与管理模式。因此,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有:

政府究竟应当给高校投入多少钱;以什么方式拨款才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政府资助力度下降对高校的管理会产生什么影响;学校的组织结构与相应的管理模式如何改变。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给多少钱,学校办多少事,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是学校需要办多少事,去找多少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何筹集资金。

3)大学教育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问题。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的学生群体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的变化主要是由社会的变化引起的。今天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出生的,他们和改革开放之前受教育的人在很多方面有着重大的区别,以至被人们称为“新新人类”。

4)大学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任何组织都有一个治理问题,学校也不例外”。大学治理的基本问题是:用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保证大学的目标和理念的实现。”“治理”概念是从经济学领域引进来的,公司治理已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大学是不同于公司的社会化组织,但在大学的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权、责、利的分配问题。

大学的外部关系,是大学与政府、市场的关系,其中首先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在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中,政府代表社会管理公立高校,政府对公立高校可以实施行政管理权力,政府因具有行政管理权力而处于强势地位。尽管大学具备法人地位,法律赋予了大学应有的权力,但在现实中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从而限制了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在大学内部,大学如何用好办学自主权,恰当地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这是大学办学自主权在大学内部的分配问题。研究大学内部的权力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大学一般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没有哪个个体或集体能全部拥有大学,也没有任何人会对大学负全部责任。因此,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有:

如何在对学校与政府、市场关系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如何保障大学办学自主权的落实。

如何调整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处理好各种权力关系;由谁来控制大学,以谁的利益为重进行决策,决策对谁负责。

3.从基础抓起,从学校的具体实践问题入手

院校研究,资料(尤其是数据)是基础,因此,要抓住建立数据库这一基础性工作。“教育政策的抉择、行政的措施、校务的规划以及教学的改进,都需要即时、完整、正确的资料做依据。没有资料,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也往往失去先机。所以资料即知识,知识即力量。”我们的很多研究往往凭经验、感觉、思辨,缺乏充分的论证。在院校研究中,要苦于运用数据及其他资料去说明问题,寻找对策,解决问题。现在学校一般建有业务数据库,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分析数据库。

院校研究,要从本校的实践问题入手,“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去回答很有意义的问题”。近几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针对本校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如华中科技大学何以排名第五;华中科技大学发展战略;教师聘任制实施的策略选择;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研究;学生贷款研究;大学生社团研究等。这些研究都取得了好的成效。

二、努力在全国推进院校研究

1.培训院校研究人员

开展院校研究,关键靠人,靠一批事业心强、热心院校研究,具有院校研究能力的人。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院校研究人员。

1)举办院校研究人员培训班。在200410月由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美国院校研究协会举办的第一届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高级研讨班上,近100位相关研究人员参加了培训,大家感到收获很大。今后,我们计划每年举办一次,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2005年将在西安举办第二届培训班,主题是“高校领导与战略”。

2)组织编写院校研究培训教材。我们将与美国院校研究协会合作,编写《院校研究理论与方法》、《大学发展战略》、《教师事务》、《学生事务》、《教学与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教材,成熟一本,出版一本。

3)推进建立高等教育专业学位制度,通过EDDMED,培养高水平的院校研究人员。

4)各院校自己组织培训。例如青岛大学,该校组织了20多位中层干部,到美国的有关大学对口培训了3个月,效果很好。

2.推进建立院校研究数据库

首先,推进各院校建立自己的分析数据库。如佛山科技学院的院长、党委副书记、院办主任及院校研究人员一行4人参加了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高级研讨班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他们边学习、边研究,已决定着手建立本校的院校研究数据库。我们都应该从本校做起,从自己做起。

其次,协助、支持厦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全国共享的院校研究数据库。

3.开展院校研究的工作和学术交流

现代社会,信息交流十分重要,我们拟从三方面着手推进院校研究的工作和学术交流:在华中科技大学院校研究所建立院校研究网站;举办院校研究通讯;创办《院校研究》学术刊物。已于近期宣布成立的中国院校研究专业委员会(筹)将与九江学院联合创办《院校研究》刊物,有关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4.继续推进院校研究机构的建立

2003年全国首届院校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以来,部分院校己经建立了自己的院校研究机构,这一方面的工作还要继续推进。机构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应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情况而定。

摘自《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

加强高等教育研究  促进学校建设发展

刘光临

一、大学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研究工作

l.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在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一,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国际间的激烈竞争,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其二,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尽管这几年教学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陈旧,忽视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象依然存在;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条件、教育设备落后的情况在不同高校不同学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育条件、教育设施的改善迫在眉睫。要深化和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首先要求实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强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开拓、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不但具有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知识水平,而且能够主动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协调发展教育观念、做人和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2.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需要。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发展迅猛,新学科、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二是科学技术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并以高度综合为主导。人类社会的很多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才能解决,从而导致现代科学相互交叉,边缘学科林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并萌发了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它必将引起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变化,也会引起社会就业岗位的变迁,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向社会提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必然要对此做出反应,这也是由教育的外部规律(必然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相适应)决定的。高等院校必须根据科学与社会发展的趋势,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的思路、模式、规格、内容与方法,要按照现在与未来社会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初复合型的知识能力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便奠定由此向更新、更高、更多的领域拓展的基础。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性、世纪性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之一,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思考研究如何以新的姿态立足新的世纪。作为院校个体,这是立足于高校之林的战略;作为国家,则是在新世纪初争取主动,并在全球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所高校,都会将改进或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作为实现自身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决策之一。

3.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都拥有自己实力雄厚的教育研究机构,并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支持学校的发展。例如,蜚声世界的美国哈佛大学,拥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这两个中心不仅为本校的教育发展服务,也为美国政府服务。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著名大学,也都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不仅为所在学校提供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持、实验探索和咨询,使自己的学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还为地方政府和国家承担教育发展方面的科研课题,提供咨询服务的力量与水平也日益显现出来。由此可见,教育水平领先的国内外一些大学,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研究工作。高等教育研究对于高校的指导意义非同一般,在提高教育教学决策科学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校社会地位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面临国际间的竞争和挑战日趋激烈,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趋向不可避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进一步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发展规划,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着力打造特色和优势,以有利于在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对教育研究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正确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的研究,以一大批丰硕的成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前提。

二、新世纪高等教育研究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关注宏观研究领域。宏观研究主要指有关高等教育发展中带有指导性、全局性、影响较大、意义深远的相关问题研究。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哲学层面研究,如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研究,包括高等教育在未来社会中的使命与作用;高等教育与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关系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结构研究,如我国高等学校的布局研究,高等学校的多样性、针对性、有效性、综合性、国际性的研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研究,如办学、投资主体多样化研究,不同管理层次高校共建的深化研究,合并中不同性质院校相融性研究,独立学院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校与高新科技园区的研究;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研究,高校扩招后相关政策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如我国研究生院布局研究,学科设置与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研究生学位多样性研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研究;私立高等教育、外资来我国办学的立法研究;WTO与高等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和建设研究,等等。

2.注重微观研究领域。微观研究主要是指在既定政策与管理体制的影响下,有关高等教育具体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其核心是高等学校内部运行过程中相关问题研究。主要涉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研究,如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研究,高校行政与学术管理的研究,大学生权利实现机制研究,教师群体与行政群体关系研究,高校内部人员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研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如高校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构建研究,新时期德育改革研究,高校有效性教学研究,高校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研究,教学与科研的深层关系研究,研究生学术水平保障研究等;大学生学习研究,如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自主学习模式研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等;校风建设研究,如高校特色文化研究,班风研究,高校人际关系研究等。这些也是学校高教学会需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3.把握好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关系。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如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研究,相对政府部门而言,属宏观层面研究的问题,那么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应该是介入宏观与微观层面之间的一个问题。因为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必须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发展实际有效地结合而形成。因此,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不能截然分开,二则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相互作用。

三、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工作

新的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教育科研的参与。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应成立相应的高等教育研究院所,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智力优势,积极承担调研、评价、培训、咨询等项任务,努力为教育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服务。大学要重视高等教育研究,没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就很难建成高水平的大学,不重视高等教育研究的校长,在办学上很难算是成熟的大学校长。特别是2004421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提出了要充分重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组织、队伍、制度建设,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2

高校:依法治校中的制度建设

依法治校的基本内涵是指将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生与学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政府管理部门及教师与学校的各种法律案件,一方面正在唤起高校管理工作者的“危机感”,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中国的法治进程,真实承受正在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促进这一领域中群体法律意识的提高。

依法治校中的制度依制定主体和规范内容的不同大致分为两类: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外部制度指国家有关机关或部门制定的适用于教育行政或管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或称教育立法;内部制度主要是指学校自身的建章立制。

按依法治校的要求,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应当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制定的规章制度不仅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利益,而且应以有效的形式使教师和学生参与制定过程。但长期以来,高校制度建设并没有坚持这样的出发点,管理为重、权益为轻构成了高校建章立制的主调,如与外部法律法规相冲突,对学生的违规处理无法律依据,悖离受教育者权益保障的精神等等。

依法治校中的制度建设必须确立和遵循以下基准:

1、合法性  学校建章立制必须与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保持一致,不得与

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冲突或相抵触。

2、合理性  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出具体规定,或者根据法律授权作出具体规定,必须遵循合理性原则,制定善规良章。

3.统一性  统一性是制度完善的基本标准,“不允许从管理方便和部门观点出发制定的规章制度出台,规章制度必须以学校的名义,必须站在学校的高度。

4.系统性  程序与实体并重,特别是要加强程序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明确申辩的机会和权利,以畅通的、制度化的渠道,有效的表达意见。

    5.稳定性  不能朝令夕改,这是规章制度权威性和严肃性的保证。

依法治校中的制度建设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原则  法治精神要求学校管理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为此要求对学

校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特别强调以制定规章制度为体现的学校管理不能像非法治状态下那么自由和随意,这正是学校管理适应法治社会而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或一种反映。

2.民主原则  其基本含义一是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应体现和维护学校主体的合法权益;二是制度的产生应更多掺入民主参与的成分,如将学生、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有效参与及参与方式等固定下来,建立学生组织与校方的对话、对等机制,完善对学生或教师做出处分或其他不利影响时的陈述、抗辩、听证、申诉等程序和救济制度等等。

3.正当程序原则  这是使学校管理行为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保证。通过正当程序控制管理过程,规范权力的运行秩序,使权力的行使遵循符合法治精神的规范步骤和方式,避免管理运行的无序性、偶然性和随意性,保证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高效性。

摘自《高教信息》2005年第2

高教动态

  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四大新意。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规范。2、首次明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3、考试作弊或剽窃他人成果可开除学籍。4、扩大高校依法办学自主权。

新《规定》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了高校育人功能,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规范在高校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新《规定》确立了一系列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新规则。新《规定》增加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专章,明确了学生所享有的6项受教育权利和应当履行的6项义务,为学校和学生增强法律意识,为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明确了行为准则。新《规定》的学生处理和违纪处分标准更加明确清晰,处理程序更加规范。新《规定》确立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增设了学生对处分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体现了高校学生管理无救济就无处分的法治思想,对于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也把学校管理的自由裁量权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新《规定》还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取消了与目前国家基本法律不一致的特殊规定。新《规定》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扩大了高校依法办学自主权。新《规定》在明确学校的管理职能、职责和自主权基础上,给予高校以教学管理自主权为核心的多项自主权,给予高校根据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特色创新管理制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和激情的管理空间。如授权高校自主确定学生学习年限、自主确定具体学习标准和成绩评定方式等。在放权的同时,新《规定》也确立了加强政府和学生对学校权力进行监督的制度。新《规定》针对当前突出问题,强化了相关管理。针对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问题,增写了考试作弊或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可予以开除学籍等规定,并细化了作弊开除学籍的种类,学术诚信在一定意义上是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在当前全社会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形势下,对大学生诚信道德规范必须严格;增加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的不予注册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应当遵循国家和学校关于网络使用的规定,不得登录非法网站、传播有害信息不得参与非法传销活动等。

  政策解读:2005年西部计划新特点。日前,200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已全面启动。针对大家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公室负责人,详细解读今年西部计划的一些新政策和新特点。1、重点招募本科毕业生。据全国项目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今年将新招募8621名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今年将重点招募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以进一步提高志愿者整体素质,计划招募本科生的指标为85%,较去年39.1%的比例将有明显上升。2、基本保障和鼓励政策不变。该负责人表示,志愿者在服务期间享受的基本保障和鼓励政策将保持不变。3、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可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及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险。其中生活补贴每月600元/人;交通补贴按志愿者家庭所在地和服务省省会城市之间的距离划分不同的等级。同时,志愿者服务期间可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户口和档案保留在毕业高校,服务期满后学校再发放报到证。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报考西部地区公务员的,笔试总分加5分等。4、专项行动领域扩展。据介绍,在原有的支教、支医、支农、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西部基层检察院志愿服务等专项行动的基础上,今年还将远程教育的服务范围扩展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并新增了西部基层法律援助专项行动。全国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行动,将招募2000名应届毕业生,要求熟悉计算机和互联网基本操作。西部基层法律援助行动将招募100名应届毕业生,主要招募法律类专业毕业生。其余几个专项行动的招募要求和规模与去年基本相同。5、就业率将纳入考核指标。该负责人表示,尽管他们没有承诺解决志愿者的就业问题,但服务大学生志愿者就业是西部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2004年,在1770名服务期满志愿者中,有60%通过他们的服务实现了就业。今年,服务期满志愿者有7279名,他们将积极争取有利于志愿者就业创业的新政策、新措施;加大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和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志愿者转变就业观念,到西部基层就业创业;逐步将就业率指标纳入西部计划考核评估制度,加大各地对志愿者就业服务的力度。

摘自中国教育网


送:校领导                                               

印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