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高教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高校智库建设论坛在京举行
编辑:      发表时间:[2015-07-10]       阅读:

由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高校智库建设论坛于6月3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于铁军,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侯定凯,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首都经贸大学党委书记柯文进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功能定位与使命担当”“高校智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国外一流高校智库建设经验”“聚焦国家急需,结合高校优势特色,做强高校智库”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主持论坛,并代表主办单位讲话。他认为中国特色高校智库建设要坚持既出思想、又出人才,还要育人的工作思路,使智库建设与学校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做到“一石三鸟”,保证智库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智库建设要出思想,这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思想,也就谈不上智库。但是,由于信息完整性上的差异,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以及来自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的差异,造成思想认识的差异也就是必然的。多元包容、择善而行,这是在智库建设中应当秉持的基本态度。相应地,我们在重点支持和打造特色智库时,就要提倡争鸣与竞争。争鸣,使不同思想之间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会使人们的认识更加逼近真理的彼岸;竞争,会使智库建设整合资源,产生集成优势,打造高校智库品牌。智库建设要出人才,同样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要建设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需要强调的是,高校智库建设还要坚持育人为重的工作思路。在智库建设中要适当吸纳大学生参加,使大学生在参与重要问题的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中培养治学的品格、作风和方法。

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表示,当下发展高校智库建设,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智库能够及时地反映和汇集社会各种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谋、为社会提出新的价值目标并引导公众舆论的走向,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光明日报愿为高校智库建设领域的英才提供一个资政建言的平台,记录中国高校智库建设进程中的每一个脚步,为高校智库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认为,建设新型高校智库,需立足自身优势,发挥高校人才资源集中、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实力雄厚、对外交流广泛的特色,整体规划,统筹推进;要着力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的关系,关注社会重大需求,实现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的有机结合;同时,要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实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智库功能发挥的有机衔接,将智库建设作为推动我们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契机与抓手。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提出,高校智库的作用是服务决策、监测决策。在公共领域当中,高校智库发挥服务作用,应关注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以及非公共服务当中涉及的公共政策、公共决策或是战略定位这三个领域。同时,高校智库服务公共领域决策有其独特的复杂性,高校智库需要关注和理解相关群体及语言,才能使其提出的政策建议对决策发挥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讲到了目前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首先高校在智库建设中承担了重大的责任,对智库建设的认识越来越强。值得一提的是从国家层面到高校层面,都做出了比较大的成绩。同时,高校机构内部谁来从事重大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如何建立专门的智库,高校智库的队伍由哪些人员构成,以及研究范式的转化等等都是目前高校智库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认为加强高校智库协同创新,发挥高校智库人才培养职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智库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他提出了教育智库建设的特殊性,其中教育研究的综合性,决定了今天的教育智库需要跨学科交流,以适应综合性、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将教育出版社定位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的建设中来。对于高校智库建设未来努力的方向,应实现从学术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研究选题与研究方向积极契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关注社会现实,坚持问题导向。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于铁军介绍了国际一流高校智库的特点,并将北大国际战略研究院努力方向与特色归纳为综合性、前瞻性、开放性、学术性。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侯定凯以“国外一流高校智库的全球扩张”为题,提出高校需将全球化作为自身建设的战略目标。同时,他提出要加强与国际顶尖智库合作;发挥高校智库学科优势,拓展智库跨学科力量;多渠道聚集和储备多语种、多学科人才等几点建议。

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作为社会智库的代表,从人才任用机制、资金筹集机制、研究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秉承“天地人和、经世致用”的理念加强自身建设,为高校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介绍了2014年以来人民大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战略重构和资源整合,在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及取得的成效,包括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制定和实施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建立了服务决策的新型智库平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在成果数量、成果质量、引领作用方面效果突出。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提出在聚焦国家急需,发挥高校优势特色的背景下,高校智库需坚持需求与问题导向,选择改革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作为主攻方向;妥善处理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打破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政府部门间的界限,加强协同创新。

首都经贸大学党委书记柯文进介绍了首经贸在确立“研以致用、协同创新”的智库建设理念下,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国家和北京市发展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跨学科优势,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创新智库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加强智库队伍建设。

最后,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刘伟总结了此次论坛。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