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高教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经济日报:五论深入学习领会“十三五”规划建议精神
编辑:      发表时间:[2015-11-09]       阅读:

经济日报:一论深入学习领会“十三五”规划建议精神

以创新理念增强发展动力

我国下一个五年发展的基点放在哪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一定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使之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下一个五年,我国发展将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关口,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居于首位,处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我们更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把握新机遇,化解新矛盾,有效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从高新技术产业强劲增长,到“双创”蓬勃兴起;从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到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升……大量鲜活的实践无不表明:创新不仅是企业生存的内在需要,科技进步的有力武器,更是驱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逆势奋起、持续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源动力。

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的发展条件、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下一个五年,我们要赢得更大的战略主动,就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引领发展。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使创新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以创新理念增强发展动力,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创新的理念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顽疾,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更多涌现蓬勃发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营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以创新理念增强发展动力,最重要的是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这是必须遵循的重要方法论。既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推进重点地区一体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区域发展新空间;又要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既要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深化产业发展新空间;又要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新空间。与此同时,还要坚持陆海统筹,不断开拓蓝色经济发展新空间。这是我国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经济日报:二论深入学习领会“十三五”规划建议精神

以协调理念促进发展平衡 

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针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提出并阐述了协调的发展理念,对“十三五”时期坚持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作出了安排,突出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目标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建议》精神,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认清、吃透、把准协调理念的丰富内涵,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中拓展发展空间。

全面建成小康,重在“全面”,体现的就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成长的烦恼”。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发展不协调问题有所凸显,流光溢彩的都市与偏僻落后的乡村同在,东部沿海的率先发展与西部一些地区的相对滞后并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瞄准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加快把“短板”补上,树立并落实协调理念,促进发展平衡、增强发展后劲。

树立落实协调理念,一个重点就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就要按照《建议》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树立落实协调理念,还要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只盯着经济数据的起伏涨落,忽视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真实的幸福感、获得感,就会透支社会发展潜力,发展就难以持续。经济发展一定要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共进。“十三五”时期,我们要着力改变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问题,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下好“十三五”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决战制胜的要诀之一。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建议》的精神上来,以协调理念促进发展平衡,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使单项发展的动能聚合成推动“十三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劲势能。


经济日报:三论深入学习领会“十三五”规划建议精神

以绿色理念营造和谐家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以较长篇幅、从多个方面作出部署,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遵循绿色理念的指引,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必将推动未来5年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更大步伐,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

绿色,意味着山川林木葱郁、天空湛蓝清新、河湖鱼翔浅底……这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这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面临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绿色发展这项重要工作,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应对压力,着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绿色”和“发展”缺一不可。坚持绿色发展,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就是发展最大的财富。只有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坚持绿色发展,离不开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在这方面,《建议》有不少亮点。比如,“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这项环保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解决环保责任难以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痼疾,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铁腕治理。又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这条硬措施,既能节约能源和水土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可谓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的得力之举。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更需要行动来落实。按照《建议》对于“绿色发展”提出的要求,无论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无论是推动低碳循环发展,还是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无论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还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都迫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到爱惜每滴水、节约每粒粮食,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身体力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汇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蓬勃力量,营造和谐美丽的家园。
 

经济日报:四论深入学习领会“十三五”规划建议精神

以开放理念强化内外联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强调要牢固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多个方面,勾勒出今后5年中国开放的“路线图”。以此为基本遵循,强化发展内外联动,以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促改革促创新,必将赢得发展的主动,为未来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30多年来,我国从建立经济特区,到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再到加入世贸组织,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推动内需与外需、出口与进口、“引进来”与“走出去”、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开放型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和竞争加剧,倒逼我们必须加快打造对外竞争新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议》强调“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就是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同时也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

综观《建议》关于“开放发展”的论述,在关注东部沿海地区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中西部腹地;在打开大门吸引外资的同时,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投资。既把扩大对外开放同实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衔接起来,又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不难看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继续通过深化开放合作,推进双向开放和内外联动,促进优进优出,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我国的发展历程已经雄辩地证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一个重要法宝。抓住“十三五”时期的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一定能够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不竭动力。

经济日报:五论深入学习领会“十三五”规划建议精神

以共享理念维护公平正义

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亦是体现小康社会全面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提出共享发展新理念,顺应了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回应了人民的诉求和期盼,激发了群众积极参与发展的热情,必将带动理论实践等诸多方面的突破和进展。各地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牢固树立共享理念,正确处理好民生与发展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增进人民福祉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丰厚实惠: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不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也要看到,我们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尚有差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明显不足,社会收入差距也比较大,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全面消除贫困任务十分艰巨。在下一个五年中补齐这些“短板”,务必以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引领改革发展实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人民是推动发展、实现目标的根本力量。坚持共享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面对改革发展中的诸多风险和挑战,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做好制度安排,开拓发展空间,鼓励创业创新,激发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的最深厚动力。

坚持共享发展,一是坚守底线、兜底民生。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针对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以及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牢牢织就一张密实的民生“保障网”。二是突出重点、补齐短板。眼下,在打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场攻坚战的同时,还要紧紧抓住加强医疗保障、缩小收入差距等民生工作重点,切实谋划、精准发力,维护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让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三是加快改革、完善制度。通过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仅要在保障基本民生方面加强顶层设计,还要就延迟退休、生育政策等具体方面做好制度安排,使人人都有公平发展的权利,人人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人人都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出一把力。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一定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建议》的精神上来,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关键性问题,秉承共享发展这一精髓要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中华民族光明美好、永续发展的未来。

(经济日报评论员)